![]()
许家印已经在牢里度过了两个中秋节,但今年的这个中秋,他大概过得格外糟心——当初费尽心机转移的财产,如今一纸判决,全都不再属于他了。
就在国庆前夕,香港高等法院作出裁决,冻结许家印名下全部财产,总金额高达77亿美元。
这次判决最引人瞩目的是,法院将其通过离岸信托持有的资产也一并纳入接管范围,彻底击碎了“海外信托绝对安全”的神话。
这不仅意味着许家印落得人财两空,也给所有迷信“信托保险箱”的富豪们狠狠上了一课。
长期以来,在顶级富豪圈里,家族信托被奉为财富的“诺亚方舟”与“终极防线”。
它像一座结构精密的法律金库,理论上可以实现个人资产与企业风险、债务纠纷的彻底切割。
然而香港高院这次判决无情指出:所谓“海外信托绝对安全”,其实是个伪命题。
一旦触碰法律高压线,再坚固的保险箱也照样失灵。
早在2017年,恒大还如日中天之时,许家印就已启动财产转移计划。
他通过一家名为“鑫鑫BVI”的离岸公司,以分红名义转移恒大利润,仅那一年就转出60亿美元。
同年,他在香港设立家族信托,计划存入23亿美元,并将两名儿子许智健和许腾鹤设为受益人。
这份信托文件规定:本金不可变更、不可撤销、不可追缴,只能领取利息;后来还追加条款,限定许家印去世后受益人方可动用本金。
按照许老板的如意算盘,哪怕恒大将来倒塌,哪怕自己身陷囹圄,家人仍可凭借这23亿美元安享富贵、继续奢华人生。
只可惜千算万算,信托最终还是“翻车”了。
这笔信托之所以被“穿透”,关键原因在于香港法律奉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法院精准找到了这份精心设计的信托协议中的致命漏洞。
首先,许家印设立信托的动机不纯,涉嫌逃避债务。
法院认定,恒大早在2017年就已开始系统性财务造假,同时却持续进行巨额分红。
许家印作为企业负责人对此心知肚明,明知恒大随时可能暴雷,却抢先把巨额资产转入信托,实质是恶意圈占财产、损害债权人利益。
对于这种“心怀鬼胎”设立的信托,法院当然不予认可。
其次,这笔钱的来源也不干净。
那23亿美元并非许家印的个人合法收入,而是他利用恒大实控人身份,通过关联交易、违规挪用等手段从恒大体系套取的资金。
本质上,这些钱来自供应商的货款和普通购房者的血汗钱——许家印有何权利用它来设立家族信托?
多重因素叠加,香港高院直接裁定该信托违法,23亿美元必须全部拿出来偿债。
此次判决并非否定信托工具本身,而是重申了一项关键法律原则:信托绝不能用作欺诈债权人的工具。
这也提醒其他富豪:设立信托没问题,但请确保你的钱是干净的,目的也不能是恶意逃债。
更绝的是,这次判决还有一项重要突破:
香港高院认定,许家印的离婚缺乏真实情感破裂基础,具有明显的避债动机,与其设立信托属于同一套财产保护策略的不同步骤。
说白了,离婚和设信托一样,都是许老板逃债计划中的一环。
此前,虽然外界普遍质疑许家印是“技术性离婚”,但因缺乏法律依据,对丁玉梅携款离去几乎无可奈何。
如今情势不同——有了这项认定,就意味着丁玉梅通过离婚获取的财产均属非法,必须依法追回。
许家印原本的算盘打得响:自己扛债,前妻带孩子携款逍遥。丁玉梅既已带走大笔资产,再加上信托这重“保险”,家人便可高枕无忧。
可惜法网恢恢,海外信托被击穿,丁玉梅吞下去的钱也得吐出来——许老板的一切谋划,最终都沦为一场笑话。
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覆灭,更是对所有富豪的一记警钟:靠违法违规攫取的财富,终将连本带利,悉数奉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