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概述
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管控措施,核心遵循 “风险等级越高,管控强度越强、措施越精准” 的原则,结合 “消除、替代、工程控制、管理控制、个体防护”(即风险管控 “五步法”)的优先级,针对 “极高、高、中、低” 四类风险等级,匹配差异化的管控策略,确保措施 “可落地、可验证、能有效降低风险”。以下是具体的分级管控方法、措施示例及实操要点:
一、先明确管控措施的 “优先级原则”(避免本末倒置)
无论何种风险等级,制定措施时需优先选择 “从源头降低风险” 的方式,而非直接依赖 “个体防护”(最后防线)。优先级顺序为:
- 消除风险
- 彻底移除危险源(最根本,如淘汰老旧且风险极高的设备);
- 替代风险
- 用低风险的设备 / 材料替代高风险的(如用防爆电机替代普通电机,用于易燃易爆环境);
- 工程控制
- 通过设备改造、加装防护装置等物理手段降低风险(如加装防护罩、漏电保护器);
- 管理控制
- 通过制度、流程、培训等管理手段规范行为(如每日巡检、持证操作、安全培训);
- 个体防护
- 为人员配备防护用品(如安全帽、绝缘手套,仅作为前四类措施的补充)。
注:高风险等级需优先采用 “消除、替代、工程控制”,低风险等级可侧重 “管理控制 + 个体防护”。
二、分等级制定管控措施(附行业通用示例)
不同风险等级的管控目标不同:极高风险→立即消除 / 遏制,高风险→限期降低,中风险→持续控制,低风险→常规监控。以下按等级拆解具体措施:
1. 极高风险(如 R≥11,后果:死亡、重大爆炸、大面积污染)
管控目标:24 小时内启动整改,优先消除风险;无法立即消除的,必须采取 “双重以上的刚性防护”,确保风险处于 “绝对受控状态”,严禁设备 / 作业投入使用。
核心措施(需组合使用 “消除 / 替代 + 工程控制 + 专项管理”)
(1)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整改时限(最长不超过 72 小时),每日跟踪进度;
(2)整改完成后,需第三方检测机构(如特种设备检测院)验收合格,出具报告后方可重启;
(3)操作人员需经 “专项培训 + 实操考核”,持证上岗,且每班次不少于 2 人监护(1 人操作,1 人盯守应急按钮);
(4)每周开展 1 次应急演练(如泄漏后的疏散、灭火流程),确保人员掌握处置方法。
(5)加装 “双重联锁保护”(如反应釜同时加装 “压力超压报警 + 自动泄压阀”,缺一不可);
(6)设置物理隔离区(如危险设备周围加装 2 米高防护栏,悬挂 “禁止入内” 标识,配备应急洗眼器 / 喷淋装置)。
(7)立即停用风险设备(如超期未检的高压反应釜、刹车失灵的塔吊),若无法修复,直接淘汰(消除风险);
(8)用低风险设备替代(如用全自动密封反应釜替代手动开盖反应釜,避免有毒物质泄漏)。
- 源头管控(首选)2.工程强化防护 3.专项管理措施
示例
某化工厂 “液氨储罐安全阀失效(R=12,极高风险)”,管控措施为:①立即停用储罐,转移液氨;②更换符合标准的安全阀,并由第三方检测;③储罐区加装氨气泄漏检测仪(联动排风系统);④操作人员每日班前检测安全阀状态,每月演练泄漏处置。
2. 高风险(如 R=7-10,后果:重伤、设备报废、较大财产损失)
管控目标:7 日内完成核心整改,降低风险至 “中风险” 以下;整改期间需采取 “临时防护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核心措施(组合 “工程控制 + 强化管理”,辅助个体防护)
- 强制佩戴 “针对性防护用品”(如操作车床佩戴防割手套 + 护目镜,操作高压设备穿绝缘鞋)。
- 制定 “每日点检清单”(如叉车操作前检查刹车、灯光,签字确认),未点检合格不得使用;
- 每季度开展 1 次设备深度维保(如拆解检查轴承磨损、更换老化线路),留存记录;
- 安全培训频次提升至 “每月 1 次”,重点讲解高风险设备的操作禁忌和应急处置(如 “车床卡刀时如何停机”)。
- 加装关键防护装置(如叉车加装 “超载报警器 + 倒车影像”,避免碰撞 / 倾覆;高压配电柜加装 “漏电保护器 + 电弧监测装置”);
- 优化设备布局(如将高风险的 “金属切削设备” 与人员通道隔离,减少暴露机会)。
1.工程控制降风险 2.强化管理流程 3.个体防护补充
- 示例
- 某机械厂 “数控车床无防护罩(R=9,高风险)”,管控措施为:①7 日内加装固定式防护罩(带联锁,防护罩打开则设备停机);②每日点检时检查防护罩是否完好,记录存档;③操作人员培训 “防护罩缺失时的应急停机步骤”;④强制佩戴防割手套。
![]()
3. 中风险(如 R=4-6,后果:轻伤、设备轻微故障、小范围污染)
管控目标:1 个月内完善管控措施,保持风险稳定,避免升级。
核心措施(以 “常规管理控制 + 基础工程防护” 为主)
- 根据作业场景配备 “基础防护用品”(如清理设备时佩戴防尘口罩,操作电气设备佩戴绝缘手套)。
- 制定 “每周巡检计划”(如检查设备异响、漏油情况,记录异常并及时处理);
- 每半年开展 1 次安全培训(重点讲解中风险设备的日常操作规范,如 “如何正确清理设备油污”);
- 建立 “故障记录台账”(如记录设备卡壳、跳闸的频次和原因,分析是否有风险升级趋势)。
- 加装 “基础防护装置”(如配电箱加装防护盖,防止误触;传送带加装防跑偏装置,减少卡阻);
- 定期维护易损部件(如每 2 个月更换一次液压设备的密封件,避免漏油)。
- 基础工程防护 2.常规管理措施 3,个体防护
示例
某仓库 “电动堆高机电池漏电(R=6,中风险)”,管控措施为:①每周巡检时用万用表检测电池绝缘电阻;②每 2 个月补充电池蒸馏水,检查接线端子是否松动;③操作人员培训 “漏电时的停机步骤”;④佩戴绝缘手套操作。
4. 低风险(如 R≤3,后果:无伤害、设备短暂停机、无需处理的轻微污染)
管控目标:通过 “常规监控” 维持风险状态,无需额外投入大量资源,避免过度管控。
核心措施(以 “日常管理 + 基础防护” 为主,简化流程)
- 配备 “通用防护用品”(如办公室人员佩戴普通口罩,避免粉尘吸入);
- 张贴 “操作提示标识”(如打印机旁贴 “卡纸时请勿强行拉扯”)。
- 纳入 “月度常规巡检”(如检查办公室打印机、空调的运行状态,有无异响、异味);
- 设备出现轻微故障时(如打印机卡纸),按 “常规维修流程” 处理,无需专项记录(但需确保维修后无风险升级)。
- 日常管理监控 2.基础防护
- 示例
- 某办公室 “空调出风口积尘(R=2,低风险)”,管控措施为:①每月清洁空调滤网;②巡检时检查出风口是否堵塞;③张贴 “定期清洁提示”,员工发现积尘可联系后勤处理。
三、管控措施制定的 “3 个关键实操要点”(避免形式化)
1. 措施需明确 “责任人 + 时限 + 验证方式”(避免 “无人管、无期限”)
每个管控措施必须对应 “具体责任人”(如 “加装防护罩由设备部王 XX 负责”)、“完成时限”(如 “7 月 30 日前完成”)、“验证方式”(如 “防护罩安装后,由安全部李 XX 现场测试联锁功能”),避免 “措施写在纸上,落实在空处”。
示例:措施 “每周巡检叉车刹车”→ 责任人:物流部张 XX;时限:每周一上午;验证方式:巡检记录签字,安全部每月抽查 1 次记录。
2. 措施需 “适配企业资源”(避免 “无法落地”)
制定措施时需考虑 “成本、技术、人员能力”:如小企业无法承担 “第三方检测的高额费用”,可调整为 “由内部持证人员按标准检测”;若员工文化水平较低,培训内容需简化为 “图文手册 + 现场实操”,而非纯文字文档。
3. 措施需 “动态更新”(避免 “风险变化后措施失效”)
当设备改造、工艺变更或发生故障后,需重新评估风险等级,并调整管控措施:如 “车床加装自动化装置后,原‘人工操作的机械伤害风险’降低,但新增‘程序故障的误动作风险’”,需补充 “定期检查程序参数” 的管控措施。
四、分级管控措施的 “验证与优化”
措施落地后,需通过 “现场检查、数据跟踪、员工反馈” 验证效果,避免 “措施无效”:
- 现场检查
- 定期查看措施是否执行(如 “防护罩是否完好”“巡检记录是否完整”);
- 数据跟踪
- 统计风险相关的故障 / 事故频次(如 “车床加装防护罩后,机械伤害事故是否减少”);
- 员工反馈
- 收集一线员工对措施的意见(如 “某防护用品佩戴不便,是否有更合适的替代款”)。根据验证结果优化措施:若高风险项整改后风险降至中风险,可调整为中风险的管控策略;若低风险项因设备老化升级为中风险,需立即补充中风险的管控措施。
通过以上分级策略,可确保 “资源优先投入高风险项,低风险项不浪费资源”,实现 “精准管控、高效降风险” 的目标。
素材来源:
易启邦(工控一体化纵深服务生态平台)编辑部
#易启邦 #仪器帮 #一起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