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印度最近在“下饺子”,而且是钢铁做的那种。《福布斯》算了一笔账:印度海军现在平均每40天就能造出一艘新军舰。这个速度,不仅超过了许多国家的造船节奏,甚至有点像在开流水线。印度参谋长特里帕蒂上将亲口宣布——目标是到2035年,拥有200艘战舰和潜艇。听上去,印度洋的浪花都得为这野心让路。但问题来了:印度真有这个实力吗?
![]()
表面看,印度造舰速度惊人,本土钢厂、本土企业、本土软件,全在为“印度制造”这面旗子摇旗呐喊。每40天一艘,新闻里写得热血沸腾,像是军工界的“拼多多”。可稍微挖一挖就会发现,这场“海上狂飙”背后,是印度在拼命制造“强大幻觉”。
先说规模。印度的目标是到2035年拥有200艘舰艇,看起来不多,中国海军早就突破了这个数字,美国更是常年在300艘以上。但对于印度来说,这意味着在短短十年里要增加一倍的舰队数量,还得保持作战能力和技术更新。问题是,印度海军的现代化底子并不厚,它曾长期依赖苏联和英国的旧货。那艘著名的“维拉特”号航母,最初竟是1959年的英国老舰,重新刷漆后又在印度混了几十年。这就像你刚换掉家里那台用了20年的破电视,结果立刻宣布要开一个“智能家电帝国”。野心不小,但底子薄。
印度当然也明白这个问题,所以近年来拼命往“自力更生”上靠。2022年,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下水,举国欢腾,媒体夸得跟登月似的。但很快问题来了:舰载机还得靠法国“阵风-M”或者俄制米格-29K,核心系统不少还要进口,国产比例并没有外界想的那么高。印度号称“完全国产”,其实很多关键技术只是“印度组装”。
![]()
然而在印度政府和媒体的口径里,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气势”,要让世界知道,印度正在崛起,尤其是在印度洋。毕竟,在这个地理上扼守中东与东亚贸易通道的国家,海上力量就是面子。印度95%的贸易靠海运,谁掌握了海上通道,谁就握住了印度的经济咽喉。
于是,造舰就成了“国家项目”。政府把国防制造当成经济引擎,造船厂接连扩建,媒体天天高喊“印度造、印度强”。从驱逐舰到潜艇,从布拉莫斯导弹到航母,印度几乎在复制一套“中国式节奏”,只是技术和效率都还在路上。
可讽刺的是,印度造舰速度快了,造船事故也没少。去年“维克兰特”号服役不到几个月,就曝出多项系统问题;而几年前的潜艇“辛杜拉克沙克”号,更是因为维护不当爆炸沉没。印度“下饺子”确实快,但有时候,这饺子还真有点“半生不熟”。
更让人玩味的是,这种“速度崇拜”背后,藏着明显的政治焦虑。印度的军备现代化,不只是为了防御,更是为了“秀存在感”。在美国鼓吹的“印太战略”里,印度被摆在了“平衡中国”的棋位上,而一旦你接受了当棋子的设定,就必须显得够“能打”。
![]()
于是我们看到,印度拼命造舰,扩大海军巡航范围,在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安达曼群岛等地到处刷存在感。甚至高调宣布要建核动力航母、要造6艘核潜艇,好像只要喊得够响,世界就会信。但现实远比口号复杂。印度造舰速度确实快,可配套系统的训练、维护、后勤却往往跟不上。你造得出舰,却不一定能让它稳定运行;你列装得快,却不代表能形成战斗力。这就像“量产焦虑”:数字上很漂亮,实战里却空有其表。
说白了,印度正在造的,不仅是军舰,还有“自信幻象”。对内,这是一剂民族主义的强心针;对外,这是向美国展示忠诚的“入场券”。但一旦有一天真要下场硬碰硬,光靠“造得多”没用,能不能打、打多久、打多准,才是真问题。
其实这套剧本,全球都看得懂。美国乐得见印度加速造舰,一方面能带动军火产业,另一方面还能用“印度的舰艇”去对冲中国的海上影响力。可美国心里也明白,印度再怎么“自力更生”,关键时刻还得靠进口。就像买了套“拼装航母”,关键零件还得求人。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每40天一艘舰”的热潮,更像是一场宏大的表演。它向外展示决心,向内制造希望。造舰的锤子在响,媒体的标题在飙,民族情绪在沸腾。可十年后回头看,这些“新舰”能有多少真的能远航?又有多少会成为“码头摆设”?没人敢打包票。
印度海军的雄心或许是真的,但“速度神话”太像烟花,绚烂一阵,终究要落地。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你能造多少,而在于你能撑多久。印度洋的浪依旧翻滚,造船厂的火光依旧闪烁。可在这些热闹背后,最值得追问的一句话是:印度到底在造舰,还是在造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