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刻苦临帖都被认为是通往书法殿堂的唯一途径,古代也确实不乏刻苦临帖的典故。然而书法学习只需要埋头临帖就可以吗?如果方法是唯一的,那么为什么真正成功的人却很少。
![]()
不难理解刻苦临帖只是书法学习的方法之一,绝不是全部和唯一。甚至可以认为埋头临帖只是初级方法,而非进阶良策。
![]()
古代很多刻苦临帖的典故能够将范本临的惟妙惟肖,不过这些典故似乎都有被误解的嫌疑,比如墨池笔塚真是临帖所致,还是自我书写的结果?赵孟頫日书三千字难道都是在临帖?
![]()
临帖确实是书法学习的入门方法,但是人们夸大了临帖的作用,历史上那些临帖可以乱真的主角比如俞合、吴据、姚孟起等人,似乎在书法史上都难以跻身第一梯队,而那些书法宗师们似乎并没有太炫酷的临帖传说。
![]()
书法以文字为唯一创作载体,文字虽然源自自然事物,但是经过多次演变已经无法直接与自然事物对照,这就注定书法的学习只能依靠临习前人书迹,无法直接取法自然。
![]()
所以临帖是书法入门的唯一道路,但是临帖却不是书法学习的唯一方法,书法学习还要依靠文化艺术修养的加持,只有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才能够深刻领悟前人书法的精髓。
![]()
临帖是得其皮毛,读帖才能得其精神。只专注于埋头临帖,忽视了个人修养的提升,忽视了读帖的作用,下再大的苦功也就只能练成一个写字技师,难以触及艺术的边缘。
![]()
临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许多人将其简单理解为“模仿得像”,这其实是对临帖最深的误解。临帖的初级阶段,确实是学习基本技法——如何执笔,如何运笔,如何掌握结构,如何理解章法。
![]()
这个过程不可或缺,如同学习走路必须先学会站立。但是,如果始终停留在“力求形似”的阶段,那么临帖就变成了简单的肌肉记忆训练,与艺术创作的本质相去甚远。
![]()
古代书法大师的临帖,往往是一种“对话”。他们面对前人的法帖,不是在机械地复制,而是在通过笔墨与古人交流,试图理解原作者当时的心境、气韵和精神状态。
![]()
王羲之写《兰亭序》时那种微醺的潇洒,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那份悲愤交加的情感,这些内在的精神气质,是无论如何精细的描摹都难以完全复制的。埋头临帖者,往往过于关注点画的形状,而忽略了点画背后那股流动的生命力。
![]()
所以,临帖的本质应该是一个从“技”到“道”的升华过程。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基本技法(技),然后通过思考和感悟,理解书法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内涵(道)。只埋头于“技”,不抬头看“道”,最终只能成为一个熟练的“书写匠人”,而非真正的艺术家。
![]()
如果说临帖是“动手”,那么读帖就是“动脑”。读帖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临帖,甚至对于进阶者来说更为重要。读帖,不仅仅是看,而是观察、分析、揣摩和记忆。
![]()
高水平的书法家,往往具备高超的“读帖”能力。只临不读,就像读书只动嘴不动脑,虽然遍数很多,但收获有限。
![]()
通过读帖,我们能够理解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布局谋篇,从而把握整幅作品的精神风貌。
![]()
这种整体性的把握,是埋头逐字临帖难以达到的。当我们的眼睛训练得足够敏锐,心中积累的经典法度足够丰富,下笔时自然就能胸有成竹,而不必总是依赖于眼前摆着一本字帖。
![]()
。一个人的学识、品格、性情和修养,会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笔端。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些第一流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无不是学识渊博、修养深厚的文化大家。
![]()
他们的书法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不仅仅是因为技法高超,更是因为其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人格魅力。
![]()
苏轼曾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修养对于书法的重要性。
![]()
仅仅将写坏的笔堆成小山,并不值得珍视,只有通过阅读万卷书籍,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领悟书法的神髓。
![]()
试想,一个对唐诗宋词毫无感觉的人,如何能写好一幅充满诗意的书法作品?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哲学一无所知的人,又如何能理解书法中蕴含的阴阳、虚实、疏密等哲学观念?
![]()
埋头临帖很容易让我们的艺术视野变得狭窄,思维变得僵化。除了笔墨技巧,我们还需要去读书、去行路、去欣赏其他艺术形式,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
所有这些经历和学识,都会潜移默化地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内涵,最终这些修养会像春雨润物一样,无声地渗透到我们的笔端,让我们的字不仅有形,更有神、有韵、有灵魂。
![]()
临帖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而书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输出”,即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生命力的作品。
![]()
许多人在临帖上花了大量时间,临摹得也非常像,但一离开字帖进行创作,就感到手足无措,写出来的字又回到了自己原来的老样子,或者变成了一种不伦不类的拼凑。
![]()
这是因为,从临摹到创作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跨越这个鸿沟,需要勇气和方法,而不能只靠埋头临帖。
![]()
更重要的是,要敢于“走出来”。在掌握了基本的法度之后,要敢于融入自己的性情、学识和审美追求,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
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迷茫和失败,但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如果永远躲在古人的法帖里不敢出来,那就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面貌,永远只能是“书奴”。
![]()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一切高楼大厦都无从谈起。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埋头临帖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是一条必经之路,但绝非唯一的道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