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篇题为《当代小楷有多美》的文章,结果阅读量只有一。但是另一篇文章《张公者的恭维让陈海良陷入尴尬》却有上千阅读,如此差距不由让人感叹,那些口口声声关心维护书法艺术的人可能真正关心的不是书法,而是书坛八卦。
![]()
从八卦的角度看待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老祖宗要是知道了也会落泪。为什么要从八卦的角度去品评书法?究其原因还在于当代中国对于书法乃至文化、艺术的普及度太低。
![]()
很多人以为识字了就懂得了书法,满口脏话却标榜自己在捍卫传统文化,拿馆阁体当书法巅峰,把搅屎棍捧为定海神针。
![]()
就连刘洪彪先生这样造诣深厚的传统派书家都难以得到广泛认同,当代书法还有一个健康的环境吗?
![]()
看不懂曾翔、邵岩不足为奇,毕竟他们的艺术具有审美的局限性。但是看不懂刘洪彪先生就显得非常业余了,然而就是有人将这份业余当成专业深度,伴随着卑劣的修养四处炫耀,真是当代书坛面临的最悲哀的事情。
![]()
刘洪彪先生在当代书坛可以算是传统造诣极深的一位,他自幼酷爱写字,并且通过自己的勤奋、认真赢得了些许荣誉。
![]()
不过他在18岁时方从友人手中借得半本《九成宫》,才开始真正的接触书法艺术,可谓起步很晚。但是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仅仅用了十余年时间就取得了飞速突破,加入了中书协,举办了个人书展,其后担任中书协副主席,更成为当代草书领域的引领者。
![]()
刘洪彪先生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他对传统书法的坚守,从他的作品当中可以明显看到诸家融通的印记,深刻体现出他学书的广度和深度。
![]()
传统一直都是书法的根基,只有筑牢这个根基才能够滋养个人风格的发展,否则就是“野狐禅”。
![]()
刘洪彪先生诸体皆善尤以楷书和行草书见长,他的楷书先欧后颜,追求韵致疏于规范,形成了率真、自然的个人风格,他的行书由颜入宋,雄浑质朴,意趣盎然,他的草书以张旭为宗,结合明清诸家,奔放、洒脱。他的书法当中处处都透露对传统法度的敬畏。
![]()
不过刘洪彪先生书法也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充分融入了个人理解,他打破了颜楷的端正肃穆,呈现出一种更为自然轻松的姿态;
![]()
他的草书在张旭的狂放基础上,注入了现代人特有的节奏感与形式感,使得古典草书在现代展厅中依然能够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守正创新”的探索,本应是书法发展的正途,却在当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误读与曲解。
![]()
当一种需要深厚文化积淀和长期专业训练才能入门的艺术,被强行拉低到“大众娱乐”的层面,其结果必然是专业与业余的界限模糊,深刻与浅薄的价值颠倒。
![]()
浅薄的审美生态,不仅伤害了像刘洪彪先生这样严肃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更在无形中扭曲着整个社会的审美判断力。
![]()
问题的根源,在于当代中国文化土壤的贫瘠与教育体系的缺失。我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识字人”,却少有“识书法人”。大众对书法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写得工整就是好”的初级阶段,将“馆阁体”的整齐划一奉为圭臬,而对真正蕴含性情、学问与技巧的书法艺术茫然不解。
![]()
刘洪彪先生的书法艺术扎根传统,又寻求个性表达,需要观者具备相应的传统修养和审美能力,才能理解其中融通的古法、微妙的变化和独特的匠心。
![]()
而当大众的审美难以进入这种需要沉静、专注和知识储备的体验。于是,最保险、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退回到“八卦”的舒适区。
![]()
然而,书法,这门最具有中国精神特质的艺术,本不应沦落至此。它不只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文化的载体、人格的映射。
![]()
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我们读出了魏晋风度的潇洒与悲悯;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我们感受到了忠义之士的悲愤与坚贞;从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中,我们体味到了落魄文人的豁达与深邃。
![]()
书法之所以能成为“道”,正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直抵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如今,这个家园正被喧嚣与浮躁所包围,那些真正理解并践行书法精神的艺术家们的创作,却被戏谑成八卦新闻。
![]()
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这不仅仅是某个艺术家的个人荣辱问题,而是关乎我们能否保住民族文化中那条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当一种文明的精髓不再被它的后代所理解和珍视,这种文明的内在生命力也就岌岌可危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