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1943年12月, 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联合发表 《对日作战之目的与决心之公报》 , 即通称的 《开罗宣言》 ,明确宣告: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 例如东北四省、 台湾、 澎湖群岛等, 归还中华民国。 ” 据此,国民政府开始筹划收复台湾的工作。
成立台调会
1944年3月, 蒋介石下令在国防最高委员会辖下的中央设计局内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简称“台调会” ) ,作为筹划复台工作的专门机构,并任命陈仪为主任委员。
陈仪出生于1883年,浙江绍兴人,字公侠,又改公洽,号退素。他两赴日本留学、加入光复会、 参加辛亥革命、 经营垦殖公司和银行钱庄、 任孙传芳麾下浙江第一师师长、 主浙两度、 治闽七年。
陈仪被任命为主任委员,主持收复台湾的筹备工作,主要是蒋介石认为陈仪曾两次进入日本军校深造,又在与台湾渊源颇深的福建做过近八年的省主席并曾赴台考察, 是国民党高层少有的“日本通” “台湾通” 。另外,陈仪曾任行政院秘书长、 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中央训练团教育长等职,蒋介石认为陈仪的这些经历便于协调党政军各方力量为复台筹划工作献策献力。
陈仪上任后, 从各方罗致人才为台调会效力, 先后聘任委员、 专门委员和专员四十多人。
台调会成立后,搜集、 编译有关台湾的资料,到1945年3月, 台调会编成 “台湾概况” 19种,共计40余万字, 又聘请专家编译了各类台湾法规150万字, 还编印了百万分之一的台湾地图。
陈仪利用兼任中央训练团教育长的条件,在该团举办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为培养接收台湾的人才。台调会还参与了台湾银行调训班、 台湾警察干部讲习班等训练班的举办工作。这些训练班为接收台湾培养了一千余急需人才 。
台调会正式成立后的第二个月就开始着手拟定台湾接管计划。 1944年5月到10月, 陈仪主持召开了7次委员会议及座谈会商讨该计划的起草, 并于10月27日拟订了草案呈报给蒋介石, 蒋介石签核后于1945年3月颁发《台湾接管计划纲要》。 在纲要的原则指导下, 台调会还制定了台湾地政、 金融、警政、 教育等计划草案, 对各项接管工作作了具体规定。
![]()
准备接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收复台湾由筹划进入实施阶段, 台调会的使命基本结束, 陈仪在国民政府接收台湾过程中继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国民政府于1945年9月1日在重庆宣布成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并任命陈仪为行政长官。陈仪后又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 负责台湾的军政接收及重建工作,集行政、立法、军事大权于一身,权力极大。
陈仪受命后即着手组建接收团队,包括行政官员、技术人员以及大量的国语(普通话)教员。同时,国民政府指派陆军第70军、62军等部队准备赴台接受日军投降和驻防。但陈仪的班子成员主要是其门生故旧, 没有考虑延揽台籍志士, 是陈仪的一大失误。
10月5日,以葛敬恩为主任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暨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前进指挥所”共71人飞抵台北松山机场。这是一个先遣组,负责与日本台湾总督安藤利吉交涉,了解情况,为大规模接收做最后准备。
6日, 在原日本台湾总督官邸升起中国国旗。
17日, 国民政府直属各机关驻台人员、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警备总司令部人员, 共200余人乘美舰登陆。 在此前后, 陆军第70军、 第62军及宪兵一部、 空军一部先后进驻台湾各要地。
![]()
光复台湾
10月24日, 陈仪飞莅台北, 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
10月25日上午10点,在台北市公会堂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
中方代表包括:主受降官陈仪、国民政府代表、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官员、美军代表等。日方代表为原日本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等5人。
陈仪首先宣布:“本人奉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将军转奉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委员长之命令,为台湾受降主官。兹以第一号命令交与日本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将军受领,希即遵照办理。”
随后,日方代表签署投降书,安藤利吉将签字后的投降书呈交给陈仪。
陈仪审阅无误后,通过广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 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 本人特报告给中国全体同胞及全世界周知。”
从此, 日本在台湾50年殖民统治的正式结束,被日本窃据50年的台湾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10月25日被国民政府定为“台湾光复节” 。
![]()
全面接收
受降仪式后,全面的行政、军事、经济和文化接收工作迅速展开:
中国军队陆续抵台,接管各地军营、要塞、港口和军事设施。共计约17万名日军及日侨被分批遣返日本。
接收各级行政机关、警察系统、法院、邮政、铁路、港口等。原有的日本殖民行政体系被废除,代之以中国的行政体系。
接收了日本殖民政府及日本财阀在台的所有资产,包括银行、工厂、矿山、农林渔牧产业等。这些资产被改组为“国营”或“省营”企业,成为后来台湾公营事业的基础。
废除日文教育,推行国语(普通话)运动,恢复中文教育,旨在消除日本殖民文化影响,重建中华文化认同。
然而接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行政长官公署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衡,被称为“新总督府”,让台湾民众有“换汤不换药”的观感。
此外,经济政策失误频频、官员腐败与裙带关系、文化隔阂与沟通不畅,这些问题的积累,使得台湾民众从光复初期的热烈欢迎转变为极大的失望和不满,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在1947年2月27日因一起缉私烟事件而引爆全岛性的“二二八事件”。
![]()
结语
陈仪接收台湾的过程,在法理和主权层面是清晰和成功的,他代表中国正式结束了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恢复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10月25日的光复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
然而,在治理和实际接收层面,由于陈仪领导的行政长官公署体制僵化、经济政策严重失误、官员腐败以及深刻的文化隔阂,使得光复的喜悦迅速转变为社会危机,并为之后的台湾社会撕裂和省籍矛盾埋下了伏笔。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