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浙江宣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通过一定的符号传承传播的。要说中华文化的物质符号,印章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如果你看过《封神演义》,想必对其中的一件法宝——“番天印”会有深刻印象;上中学时,老师讲到《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曾佩戴六国相印以“合纵”抗秦;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印”更以会徽形式展现于世人面前。
随着技术发展,印章的形式日趋多元,各式各样的电子印章随处可见。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电子印章管理办法》,足见印章在政务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走进一方印章的世界。
![]()
图源:视觉中国
在笔者看来,印章的历史矗立着两座高峰。
印章伴随人类文明而生。目前发现最早的印章实物,为河南安阳出土的三件青铜玺。但早期的印章主要作为信用保证,形式各不相同,如用于封缄的“封泥”,或为器物记名,或用来体现身份、权力。
比如,《周礼》记载“货贿用玺节”,郑玄对此注解“玺节者,今之印章也”。秦始皇则将“玺”明确为皇帝、皇后专用。现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皇后之玺”,其主人很可能是汉高祖刘邦之妻吕雉。
到了汉代,典章制度更加完备:文官用“印”,多为制模浇铸;武将用“章”,多为印坯凿刻。唐朝时,白居易写下“陋巷乘篮入,朱门挂印回”,这里的“挂印”代指辞官。
秦汉印章,可说是印章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秦印典雅,汉印端庄,堪称后世学习典范。
印章并非中国专有,但篆刻文化却是中国独有的。篆刻专指以篆书为印文。“篆”,是印稿设计、印文篆法和结构布局;“刻”,就是刻制加工。据载,秦书八体,有专门的“摹印篆”。
宋代以前,印章往往由专门的工匠刻制。到了宋代,欧阳修、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等尝试印稿设计,尤其米芾将书法笔意注入印章,开创“文人印”先河。但多数文人没有镌刻铜印的腕力,因此写好以后一般仍需找工匠去刻。
及至元代,画家王冕发现花乳石可以用来刻制印章,从此,印章的历史被改写。这种石头适合手工篆刻,文人能轻松驾驭,因此参与度空前提升,明清文人篆刻崛起,鉴藏印、姓名印蔚然大观,于是成就了印章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明代文彭、何震是篆刻艺术的代表人物。文彭是画家文徴明的长子,官至国子监博士,世称“文国博”。起初,文彭制印用牙章,自篆其文,请别人奏刀,有一次无意间获得了青田石四筐,便不再用牙章,专刻石章。何震则继承出新,影响新安印派百余年。
到了清代,邓石如、吴让之、高凤翰等篆刻大家各领风骚,黄牧甫、吴昌硕、赵之谦是晚清篆刻的代表性人物。如吴让之“观海者难为水”、黄牧甫“人生识字忧患始”、吴昌硕“鲜鲜霜中菊”……文意深沉,风格鲜明,可谓人印合一。
![]()
西泠印社 图源:“走近西湖”微信公众号
二
印学史上,浙江占据的位置是独特的。可以从印人、印社、印石三个维度来看。
文人篆刻自发轫起,浙江就涌现出一批印学先贤。如,元代赵孟頫提出“印宗汉魏”主张,被认为是中国篆刻的分水岭,此前为“印章史”,此后才是“篆刻史”。他编写了印章理论著作《印史》,还是“圆朱文”印的创始者。再如,浙江开化人吾丘衍撰写《学古编》,这是中国第一部印学理论著作,强调篆刻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推动文人篆刻理论的体系化。又如,开创“浙派”的清代篆刻家丁敬强调“思离群”,反对一味模仿,提倡个性创造。
提到杭州,很多人知道有“三西”之说,即西湖、西泠、西溪。其中“西泠”指的是坐落于孤山之畔的百年名社——西泠印社。1904年,丁仁、王褆、叶铭、吴隐等在西湖边效仿先贤,创立西泠印社,自此开启浙江篆刻的黄金时代。首任社长是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吴昌硕。如今的西泠印社,“西泠学堂”声名远播海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西泠桥畔的中国印学博物馆,作为印学宝库,浓缩了三千年印章史。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办中国第一个本科书法篆刻专业,打破师徒授受的传统模式,如今更有了篆刻方向的博士专业。
刻印篆刻,离不开石头材质。四大印章石,浙江独占其二。产于浙江青田的青田石,是篆刻石材接受度最高的一种。早在六朝时期就用于雕刻摆件,明代开始作为治印石材,大受青睐。昌化石,因产于浙江临安昌化而得名。作为昌化石的代表品类,鸡血石开采盛名于清代,康熙、乾隆等都曾将其作为玉玺章料。
![]()
各种类颜色印章群 图源:“浙江地质”微信公众号
实用性的印章延续发展至今,如党政机关发文以公章落款为证,企业组织法人章、个人签名章依然是凭信之物。艺术化的篆刻,也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篆刻不仅是一门爱好,还是一个职业。
上世纪30年代,闻一多就曾靠篆刻印章来添补用度。当今社会,不少人拿起刻刀,各类篆刻社团层出不穷。篆刻元素同样渗透于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各类书画篆刻展时常举行;知名汽车企业使用篆书设计车标;杭州地铁站名嵌入篆刻元素;各地景点热门的“集戳盖章”打卡方式,等等。
篆刻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人人可学的技艺。
初学者可以观看《金石中国心》等纪录片、篆刻名家网课,也可以走进中国印学博物馆参观,或阅读《中国印章史》等专业书,感受其文化与美学价值。初学阶段,可以从临摹汉印开始,掌握基本技法;多研读名家印谱,请教专业人员,找到参照系,在比较中找差距,以更好提升自我;在创作中,善于使用《篆刻字典》等工具书。到了一定阶段,就需要学会书写篆书,否则难以融入“以书入印”的艺术表达。
“印虽小技而非小道”。如果以篆刻立身求道,则要“印外求印”,才有成名成家可能。首先,应学好古典文学、文字学、金石学、书法学、篆刻学等必修课、基础课,进而在篆刻与绘画、书法的触类旁通中,涵养人品、修炼艺品,追求“印如其人”“人书俱老”的艺术境界。
一方印章,一种篆刻,通过朱与白、虚与实、拙与巧,成为凭信载体,传递阴阳哲学和东方美学,生动诠释何为“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因此,黄宾虹说:“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
于方寸印章之中对话古今、雕琢自我,既可尽精微之妙,更能见天地广大。
本文播音:洪放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