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66岁的蔡喜林带着43岁的妻子孙丽娜站上北交所过会现场时,巴兰仕的IPO之路已走了近8年。 2017年冲击上交所主板撤材料,到2023年重返新三板,再到2025年终于过会,这家年入10亿的汽保设备企业,终究要面对资本市场的灵魂拷问:75%的外销靠贴牌,核心产品举升机均价连降3年,两起专利诉讼索赔2493万,这样的成绩单真能撑起估值?
![]()
夫妻档控盘46.66%股权:从无实控人到共同掌舵
巴兰仕的股权故事比多数IPO企业更曲折。2005年公司成立时,蔡喜林还只是个未持股的总经理,直到2009年从已故前妻程玉慧手中接过23%股权,才真正握住控制权。到 2023年,公司从无控股股东转变为蔡喜林、孙丽娜夫妇共同实控,两人合计控制46.66%股份,且均持有匈牙利永久居留权。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曾因代持被监管口头警示。2024年9月,全国股转公司指出其申请挂牌时未披露股份代持及员工持股平台代持,时间跨度从2005年成立延续至2024年冲刺IPO前。尽管招股书称代持已解除,但近20年的股权模糊历史,难免让投资者疑虑:公司治理的规范性是否真能匹配公众公司要求?
年入10亿背后的冰火两重天:外销毛利率高,内销竞争惨烈
2022-2024年,巴兰仕营收从6.43亿增至10.57亿,净利润从3003万飙至1.29亿,看似亮眼的业绩却藏着明显的内外差异:
外销占比超7成:报告期内外销收入占比分别为75.91%、74.06%、75.59%,2025年上半年仍达75.5%,且外销毛利率(31.51%)远高于内销(20.48%);
![]()
内销竞争压价:核心产品举升机均价从2022年8190元/台降至2024年7492元/台,3年降了8.5%,国内中小厂商扎堆的低端市场,让其不得不面对价涨量不增的尴尬。
更关键的是,外销高毛利依赖贴牌模式,境外客户多为当地品牌商,巴兰仕只负责生产,不掌握渠道和品牌。这种模式下,一旦海外客户转单或贸易政策收紧,7成营收的基本盘是否会动摇?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速降至5.64%,或许已给出部分答案。
产能迷局与专利诉讼:扩产4万台前,先解未验收先投产疑云
巴兰仕此次IPO拟募资3亿,其中1.36亿投给“举升设备智能化工厂项目”,计划新增4万台举升机产能。招股书称“2024年举升机产能利用率120.82%,需外购成品满足需求”,但环评文件却揭穿了另一层事实:
子公司南通巴兰仕的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均未完成环保验收。2017年获批的一期项目已建设超7年,2022年获批的三期项目(即本次募投项目)同样未验收,但2021年举升机产能却从1.56万台/年增至3.29万台/年,2024年产量达4.35万台。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未验收不得投产”,巴兰仕的产能释放究竟是否合规?而更棘手的是,上市前夕,营口大力、奈克希文两家公司以“侵害发明专利权” 为由起诉巴兰仕,索赔总额2493万,占期末净资产5.04%,涉事产品正是核心的轮胎拆装机。即便实控人承诺“承担损失”,但专利纠纷若败诉,生产线停摆的风险谁来承担?
IPO不是终点,是贴牌依赖向自主可控的转型起点
巴兰仕的IPO过会,或许是蔡喜林夫妻创业近20年的里程碑,但对资本市场而言,这只是一场长期考核的开始。7成外销靠贴牌的模式难持续,举升机均价下滑的压力未缓解,专利诉讼与产能合规的疑云未消散,这些问题不会因上市而消失。
若想在汽保设备赛道真正立足,巴兰仕需要的不只是3亿募资扩产,更是从代工厂向品牌商的转型。
靠贴牌赚的是加工费,靠技术和品牌赚的,才是长久的市场份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