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一过,凉气入骨。这时候要不注意调养,肩颈怕是先出问题,人容易乏、胃口淡、手脚发冷。老话说得妙:寒露吃三豆,一年都安康。
这三豆不是啥稀罕玩意,咱家厨房常有。关键是吃得对,用得巧,不但能去秋燥,还能固护阳气、防风御寒。炖一锅、煮一粥,滋阴又暖脾,润肺补肾,适合这个时节进补。
今天就聊一聊寒露时节的“三豆养生法”,谁吃谁受益,吃好了真能少生病。
寒露为什么要重视“豆”养?
黑豆——补肾强身 固本护阳
黑豆,自古被称为“肾之谷”。颜色入肾,性平偏温,气味俱全,尤其适合身体底子弱、怕冷、夜尿多的人。秋后阳气渐藏,黑豆正能补这份“回收”的肾气。
![]()
炖汤、煮粥、磨豆浆皆可,豆皮不去,营养才足。尤其黑豆炖猪骨或牛尾,喝上一碗,腰腿不酸、精神见长。
我常建议家中体虚者一周两次,少盐少油,黑豆与米杂煮,更胜灵丹。您有没有注意,气温一降,就懒得动弹?那可能是肾阳在“打退堂鼓”。
赤小豆——行水利湿 清中有补
赤小豆形如心,通利水道,健脾养胃。秋季空气干,人体容易内燥,尤其脾胃湿困的人,舌胖、身沉,吃点赤小豆真是妙方。
它不是红豆,赤小豆利水不伤正,搭配薏米、茯苓,更好去湿醒脾。炖法简单,小火煮烂,适量调味,晚饭后来一小碗,不胀不腻,肠子都通了气。
我常说,寒露后身体若“浊”不出去,补也补不上。清清水道再谈进补,这是个次序问题。
说说你早上起来,是不是脸肿、眼泡浮?那就要把赤小豆用起来了。
黄豆——调中补气 潤燥养肺
黄豆是五谷之首,有“植物肉”之称。进入秋末,呼吸道变脆,皮肤干、咳嗽多,用黄豆正能润一润上焦的“余热”。
黄豆煮得软烂,最养肺气。搭配胡萝卜、枸杞炖排骨,能润肺益气又防秋咳。黄豆炖南瓜、炖山药也是对症之食。
不过一次不宜多吃,会生湿停气,每人控制在一小碗为宜,温补又不上火。唉,这年头,别老想“吃完马上见效”,日久方见功。
平常您家黄豆都是用来炒的,还是搭着骨头炖汤?哪个更养人,琢磨琢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