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高铁车厢内的争执视频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视频里,一位母亲的怒斥声穿透嘈杂的车厢:“你为什么亲她的脸?我们不认识你!她可爱也不能有这种行为!”
![]()
被质问的男子坐在邻座,语气轻佻地回应:“她可爱啊,这么小的孩子没关系,我们那边可以的。” 这番对话让无数网友脊背发凉。
10 月 7 日,广州铁路公安处的警情通报揭开了事件全貌。10 月 3 日 17 时 35 分,D1819 次列车 7 号车厢内,34 岁的余某某对一名 7 岁女童实施猥亵行为。
幸运的是,女童母亲及时发现并当场制止,随即向乘警报案。乘警迅速到场处置,将余某某移交车站派出所。目前,余某某因涉嫌猥亵儿童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
现场乘客事后回忆,事发时女孩的座位与母亲不在一起,周围人起初以为两人是亲属或父女关系,所以并未第一时间介入。直到母亲发现怒斥时,邻座乘客才纷纷出面证实,亲眼看到余某某对女孩有 “又亲又抱” 的举动。
这种 “熟人假象” 成了不法分子的掩护,也暴露出公共场所儿童安全的隐蔽风险。
![]()
荒谬辩解背后:三重认知误区的警钟
余某某的三句辩解,每一句都踩在了法律与道德的红线之上。“她可爱” 本该是呵护的理由,却被扭曲成侵犯的借口。儿童的可爱从来不是他人越界的通行证,反而意味着更需要严密的保护。
7 岁孩子虽年幼,但已具备基本的身体感知能力,陌生人的亲密接触必然会引发她的恐惧与不适,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儿童人格尊严的公然无视。
“这么小的孩子没关系” 的说法,更是对法律的彻底无知。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猥亵儿童罪属于行为犯,只要实施了猥亵行为即构成犯罪,无需造成实际伤害后果。
最高法、最高检 2023 年出台的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对儿童实施亲吻、抚摸等亲密接触行为,若超出正常社交范畴,即可认定为猥亵。余某某的行为早已突破法律底线,所谓 “没关系” 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
最令人不齿的是 “我们那边可以” 的辩解。将个人恶行归咎于 “家乡习俗”,不仅是对家乡的抹黑,更站不住任何法律脚跟。我国法律明确规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所谓 “某地特殊习俗” 可以豁免违法责任。这种说辞本质上是找借口逃避惩处,最终只会沦为笑柄。
面对女童母亲的质问,余某某最后撂下一句 “那怎么办”,仿佛自己只是做了件无伤大雅的小事。但法律给出了明确答案:法办。这两个字彰显了司法机关对侵害儿童行为的 “零容忍” 态度,也给所有心怀侥幸者敲响了警钟。
![]()
法律底线与安全防线:该如何守护孩子?
这起事件让很多人第一次清晰认识到猥亵儿童罪的边界。生活中确实有人见到可爱的孩子会忍不住逗弄,但 “捏脸蛋” 和 “又亲又抱” 有着本质区别。
前者是礼节性互动,后者则涉嫌侵犯儿童身体自主权。尤其是对陌生儿童,任何超出普通问候的肢体接触都可能构成越界,而越界即是伤害。
数据显示,2024 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中,14 岁以下受害者占比超 70%,其中 8.02% 发生在公共交通等场所。高铁车厢这类人员密集的封闭空间,因座位分离、乘客警惕性不足等因素,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此次事件中,若不是母亲及时发现、乘客出面作证,后果不堪设想。
对家长而言,这起事件是一堂生动的安全课。隆阳区人民政府发布的防性侵指南明确建议,带孩子出行应尽量将孩子放在身边,避免其独自面对未知风险。同时要尽早开展防性侵教育,教会孩子认识隐私部位,懂得拒绝他人的不当接触,并牢记 110 报警电话和 12355 未成年人保护热线。
对公众来说,“旁观者责任” 同样重要。遇到疑似侵害儿童的行为,即便不确定双方关系,也可通过询问孩子 “你认识这位叔叔吗” 等方式主动介入,避免因 “怕误会” 而错失制止时机。正如此次事件中的乘客,他们的证词为案件处置提供了关键支撑,用行动诠释了 “全民护蕾” 的意义。
![]()
目前,余某某已被刑事拘留,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这起事件再次证明:儿童的身体边界不容侵犯,年龄小从来不是 “好欺负” 的理由,任何打着 “喜欢” 旗号的侵害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