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8日
农历八月十七,星期三
8点:40分:57秒
寒露,至!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
寒露,是今年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
从今日开始,天地阳气渐退,阴气渐生,真正的深秋到了。
秋冬交替的关键时期,气候干燥、气温骤降,一时不防,人就很容易受病痛侵袭。
不妨顺应天时,牢记以下“三忌、三宜、三秘诀”,为身体打下坚实的基础,愿家人朋友安稳度秋,从容迎冬。
![]()
三宜
一、宜早睡养阴
《黄帝内经》有言:“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进入寒露,白昼渐短,黑夜渐长,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闭藏。
我们人体的作息也应与之同步。
早睡,正是为了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有助于阴精敛藏,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存能量。
现代人事务繁忙,但在此期间,请尽量在晚上11点前进入睡眠状态。
夜深人静时,正是身体进行自我修复、涵养阴血的最佳时机。
若强撑不睡,就如同在本该闭藏的季节强行透支,容易导致阴虚火旺,出现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问题。
老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这15天,把好睡眠关,比吃任何补品都来得实在。
二、宜食“三”润燥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寒露的“燥”从初秋的“温燥”转为“凉燥”。
最容易伤及肺部和呼吸道,使人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
此时,饮食调理至关重要,应多吃些滋阴润肺、健脾益胃的食物。
这里重点推荐三样应季“宝贝”:
1.萝卜: “秋后萝卜赛人参”,此言不虚。
萝卜能清热生津、顺气化痰、消食开胃。
寒露时节的萝卜清脆甘甜,正当时令。
白萝卜辅以其他食材炖汤,汤品清淡鲜美,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润燥生津。
![]()
2.秋梨: 梨被誉为“百果之宗”,是润燥生津的佼佼者。
它生吃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可滋五脏之阴。
对于秋燥引起的干咳、烦渴效果显著。
若佐之以蜂蜜蒸熟,吃梨喝汤,润肺止咳效果温和持久。
![]()
3.百合:百合质地润泽,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经。
它是清心安神、润肺止咳的佳品,尤其适合因秋燥感到心神不宁、睡眠不佳、虚烦惊悸的人群。
将干百合、银耳,与大米一同熬煮成粥,早晚温热食用,滋润全身,安神助眠。
![]()
三、宜散步强心肺
《千金要方》有言:“养性之道,常欲小劳。”
寒露时节,不宜进行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以免耗伤阳气。
而散步,是最好的运动。
选择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到公园、郊外慢慢行走,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强健心肺功能。
每天坚持30分钟到1小时的散步,走到身体微微发热、不出大汗的程度最为适宜。
边走边看看秋天的美景,收敛心神,释放压力,还能达到身心同养的效果。
![]()
三忌
一、忌少衣着凉,尤其护好颈腰脚
俗话说:“寒露脚不露。”
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分布着众多穴位,且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脂肪层薄,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如果此时还穿着凉鞋、赤脚走路,寒邪就会从脚底直冲体内,导致腰腿痛、老寒腿等问题。
正所谓:“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防寒保暖,“足”先行,率先走过深秋寒。
除了脚,颈部和腰部也同样需要重点保护。
这两处着凉,容易引起感冒、头痛、颈椎病,甚至损伤肾阳。
切不可再为了“风度”而失了“温度”。
应及时增添衣物,穿上能覆盖脚踝的袜子,早晚出门备一件薄外套。
二、忌焦虑抑郁,保持神志安宁
秋风萧瑟,万物凋零,人很容易产生悲秋、凄凉的负面情绪。
但过度忧伤会损伤肺气,导致气机紊乱,出现气短、咳嗽、免疫力下降。
《黄帝内经》有言:“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能缓解秋天气候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试着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倾诉烦恼。
或者培养静心养性的爱好,比如听听舒缓的音乐、练练书法、侍弄花草。
记住,心宽一寸,病退一尺。
守住内心的宁静,就是守住健康。
三、忌生冷辛辣,保护脾胃阳气
秋燥需要润,但切记不能用生冷寒凉的食物来“润”。
寒露后,脾胃的阳气逐渐减弱,如果此时还大量吃冰镇饮料、生冷瓜果,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消化不良。
同时,也要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物。
虽然辛辣有发散作用,但秋季本就干燥,过食辛辣会助燥伤阴。
饮食上应遵循“减辛增酸”的原则。
可以适量吃一些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柚子等,以助收敛肺气。
![]()
三秘诀
一、揉身:通经活络,驱散寒邪
每天早晚,可用手掌干搓或涂抹少量润肤油后,重点揉搓以下几个部位:
1.搓大椎穴:低头时,颈后最突出的骨头下方凹陷处。
此穴是“诸阳之会”,用掌心反复搓热大椎穴,能有效激发阳气,预防感冒。
![]()
2.搓腰眼:双手搓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部位。
反复进行,可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
3.搓耳廓: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朵上布满了全身的穴位。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廓,从上到下进行揉搓,直至耳朵发热,有疏通经络、调理全身的功效。
二、晒背:补益阳气,舒畅心情
秋天的太阳,温和暖煦,是天然的“阳气源”。
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
因此,我们尤其要晒背部。
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前后,找一处避风的地方,背对太阳晒15-20分钟。
我们的背部有统领一身阳气的“督脉”,晒背能最快地补充体内阳气,祛除寒湿,让人感到浑身舒畅。
三、按三穴:防病强身,随手可做
按摩穴位是中医养生的一大法宝,无需工具,简便易行。
寒露时节,可重点按摩以下三个穴位:
1.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握拳屈指时,中指尖所指处。
感觉心烦、焦虑、疲惫时,可用拇指按压另一只手的劳宫穴,每穴2-3分钟,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
此穴属心包经,常按揉有清心火、安心神、强壮心脏的作用。
![]()
2.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早晚用双手拇指按揉风池穴30-50次。
此穴是祛风要穴,常用于预防和治疗感冒、头痛、颈项强痛。
![]()
3.大鱼际穴:位于掌侧大拇指关节下方隆起区域。
休憩时间,随时可以点压10秒后,轻柔画圈按摩,重复3~5次。
此穴经常按揉,有活跃肺经、补肺气,增强肺气功能的作用。
![]()
有诗云:“柳经寒露看萧索,人改衰容自寂寥。”
不知不觉,已到寒露,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如期而至,时光的脚步从未停歇。
人生的智慧,在于顺应自然,保养身心。
希望这份养生指南能助您安稳度过这关键的15天,以饱满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迎接随之而来的冬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