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之道,不在山珍海味,而在五味均衡。三餐不偏嗜、饮食不挑剔,营养均衡,方能养脏腑、固根本,护佑一生康寿。
《黄帝内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寥寥十六字,道尽饮食养生的核心真谛。
五味者,酸、苦、甘、辛、咸也,它们源于自然食材,是滋养脏腑、濡养气血的物质基础,如同建筑大厦的砖石,缺一不可。而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五味之性,若饮食偏废、挑食偏食,便会打破脏腑平衡,日久则百病滋生。
![]()
古训昭然,正视饮食均衡,摒弃偏食陋习,方是守护健康的根本之道。
五味入五脏,各有其功,不可偏废。
酸入肝,能收敛肝气、滋养肝阴,如乌梅、山楂之类,适量食用可助肝疏泄有度。
苦入心,能清心泻火、燥湿解毒,苦瓜、莲子心之类,恰当摄入可安神宁心。
甘入脾,能补益气血、调和脾胃,饴糖、红枣之类,合理食用可健运中焦脾胃。
辛入肺,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生姜、葱白之味,适度取用可宣通肺气。
咸入肾,能滋养肾阴、软坚散结,海带、淡菜等,适量进食可固精益肾。
![]()
这五味如同五音调和方能成曲,五色搭配方能成画,唯有均衡摄入,才能让五脏各司其职、协同运转,维持身体机能的动态平衡。
偏食挑食,则是对五脏的慢性损伤。
《黄帝内经》早已警示: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过量嗜酸者,肝气过盛而横逆犯脾,易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正如生活中有人嗜食醋类、腌菜、泡菜,日久便会出现消化不良之症。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长期高盐饮食者,肾气受损则骨骼失养,肌肉瘦削,心气郁结而胸闷气短,这正是现代医学中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溯源。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甜食过量者,脾胃运化失常而生痰湿,壅塞心肺则气喘胸闷,肾精耗损则面色暗沉,如今糖尿病、肥胖症的高发,与嗜甘成癖不无关系。
![]()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苦味过盛则损伤脾胃之阳,导致消化液分泌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胃部胀满。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辛辣食物过量则耗伤阴液,导致筋脉失养而松弛无力,心神耗损而精神萎靡。
这些古训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几千年来老祖先对饮食实践的深刻总结。如今依然能在临床案例中得到印证:长期挑食、偏食素食者,易因蛋白质、铁元素缺乏而致贫血乏力;过度嗜肉者,常因膳食纤维不足而引发便秘、血脂异常;偏食零食者,往往因营养不均衡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
32岁的上班族小李,因偏爱辛辣火锅、麻辣香锅,几乎顿顿无辣不欢,短短两年便出现反复口腔溃疡、肛周脓肿,中医辨证为“辛热耗伤阴液,湿热下注”,正是长期嗜辛辣的典型后果。
![]()
小区65岁的张阿姨,因担心“吃肉伤血管”而常年素食,且拒绝一切咸味食材。后来出现头晕乏力、骨骼酸痛,却选择硬扛,不去医院看病。某日打个喷嚏后出现肋间疼痛难忍而就医,查出七根肋骨骨折(骨质疏松是内因,打喷嚏是外因)、严重缺铁性贫血与严重骨质疏松,恰是“味过于淡则气血无源,咸入肾不足则骨失养”的现代体现。
饮食之道,贵在“谨和五味”。所谓调和,并非机械搭配,而是根据自身体质、季节变化,合理搭配食材,做到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偏不倚,寒热温凉性味互补调和。
![]()
春养肝宜少酸多甘,以助脾运化;夏养心宜少苦多辛,以宣肺理气;秋养肺宜少辛多酸,以收敛肺气;冬养肾宜少咸多苦,以清心降火。
日常饮食中,主食、蔬菜、肉蛋奶、水果合理搭配,不偏爱某一类食材,不排斥某一种味道,方能让气血充盈、筋脉柔韧、腠理致密,达到“骨气以精”的健康状态。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饮食选择日益丰富,却也催生了更多偏食挑食的陋习:有人因追求口感而嗜食辛辣刺激,有人因盲目减肥而节食挑食,有人因工作繁忙而饮食单一。殊不知,健康从无捷径,饮食均衡便是最朴素的养生之道。
![]()
《黄帝内经》强调“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遵循五味调和的饮食原则,摒弃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便是对健康最有效的投资。
饮食是健康的基石,五味是生命的滋养。我们应该铭记古训,以均衡饮食滋养五脏,以合理膳食守护健康,不偏嗜、不挑食,让五味调和之食,铺就健康长寿之路,尽享自然赋予的生命之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