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刚过60岁,平时饭量大得惊人:一顿能吃两大碗米饭,一盘青菜不够,再加三两肉都不嫌多。他总笑称:“吃嘛,越多越有劲头!我家老人以前就这么养生。”
邻居们见他气色不错,纷纷跟着学,有的甚至担心:“会不会正如坊间说的,饭量大的人寿命长?”但最近一次体检,王大爷查出血糖、血脂均偏高,心里隐隐有了担忧。
![]()
究竟老年人是不是吃得越多,老得越慢?还是背后另有玄机?这让很多同龄人陷入了同样的困惑,“饭量与长寿到底有什么关系?”
关于“饭量大是否更长寿”,我们身边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能吃是福”,认为摄入多能补充体力、抵抗衰老;另一种则担忧“吃太多毁健康”,怕增加慢病风险。
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医生们给出的答案,恐怕令很多人意外。尤其是第三点,很少有人注意!
从营养学与老年医学研究来看,“饭量大”并不等于健康和长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发布的《中国老年健康膳食指南》明确指出,老年人基础代谢率逐年下降,60岁以后,每10年至少下降7-10%。
![]()
这意味着,同样的饭量,实际需要的热量却在减少。长期摄入过多会增加以下几种健康风险:
首先是体重超重与肥胖。一项涵盖超6万中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单位,与全因死亡风险上升12.6%显著相关。而肥胖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高度相关。
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高能量食物”,容易导致血糖、血脂异常。《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显示,老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7.4%,且与长期高热量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此外,饭量大还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诱发胃肠道紊乱,甚至加重肝肾代谢压力。
![]()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也会随着年龄下降。饭量大,未必全能被身体利用,反而可能“热量富余,营养短缺”——表面能量足,微量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引发潜在健康隐患。
与之相反,部分“饭量适中、饮食均衡”的老年人,实际更健康、更易长寿。
坚持长期饭量过大,老年人最容易出现三方面变化:
体重增加与血脂异常
据北京协和医院2019年临床研究,60岁及以上饭量超过推荐值20%以上者,体重超重及血脂异常概率分别为正常者的1.85倍和2.14倍。
![]()
糖尿病及高血压风险升高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汇总多项队列研究指出,高龄人群每日总能量摄入超标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21.6%相关,高血压则提升16%左右,尤以“晚饭吃得多”的人影响更显著。
消化系统负担加重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数据,65岁以上老年人中,饭量大者消化不良和胃炎发病率高出平均人群15.7%。多数人忽视了,过度进餐容易引发“肠胃动力减慢、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进一步加重慢病负担。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上述情况,尤其是饭量大但常感疲惫、气短或频繁口渴,千万别掉以轻心。这些健康变化往往并不是“能吃就是健康”的信号,而可能是身体给出的隐形预警。
那么,老年人怎样吃更利于健康长寿?医生与营养专家总结了“饭量适度、饮食均衡”的黄金准则,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点:
根据实际消耗调整食量
6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日能量摄入控制在1500-1800千卡,按体型和日常活动量微调,避免“盲目补充”。主食分量一般建议一顿1-2两米饭(约50-100克),多选粗杂粮,搭配高蛋白、低脂肪食材。
三餐定时、七分饱为宜
一日三餐有规律,晚餐尤其不宜过饱。《中国老年健康膳食指南》指出,七分饱有助于血糖平稳、夜间更易入睡,还能减少心脑血管负担。
![]()
重视营养密度,丰富搭配
主食+蛋白+蔬菜+适量坚果,每餐蔬菜量约150-200克,优选鸡蛋、鱼类、豆制品等高优质蛋白。烹饪方式尽量清淡,少油、少盐,降低胆固醇负担。
除了日常饮食,多运动、良好睡眠、均衡心态同样决定健康。切记,不要盲目追求大饭量,而要关注“吃得合理、身体需要”,这才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