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五行说、元气论与原子论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各个自然哲学学派都力求从总体上说明和理解自然,在自然的本质或宇宙万物本原的问题上,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
![]()
殷周时期已经产生的阴阳和五行学说,仍然是这一时期关于宇宙万物本原的重要学说。"五行"最早源于"五材",即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五种基本材料。《国语.周语下》记载了公元前572年的一段话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这就把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与"五行"上升为普遍的自然规律("数之常也")。
到公元前六世纪末,五行即被推广到各个方面,并被看作是"礼"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可能是战国人所写的《尚书.洪范》中,则进一步概括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把五行提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并对它们的性质和作用作出了规定。
![]()
西周末年,还产生了物质为"气"的说法,用对立的阳气和阴气的相互作用来解决天地分离、四季变化、万物盛衰等各种自然现象;认为两种气的协调交感作用,生成万物和天地的秩序;二气不和,就会引起自然界的灾异变化。到战国时期,几乎各家都把"阴阳"看作是自然界两种对立并存的力量。《老子》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阴阳蕴涵于万事万物之中,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统一。在孔子及其弟子所编的《易经.系辞传》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这是说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相互推移,即生变化,在这种对立统一的作用之下,就发生了万物的演化。这一时期,阴阳说与五行说开始被结合起来,形成了"阴阳五行说";它和元气论的结合,又构成了中国古代元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在战国时期,已有一些学者宣扬自然界是气的世界的观点。在《管子.内业》篇中,提出了一种"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这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得到了精气就存在,五谷、列星都是精气产生的。这里把精气看作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本原,它的流行变化形成了一切事物(包括精神现象在内)。稷下学派还以精气说对《老子》中的"道"作了积极的发展,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用精气说明"道"之生,克服了对"道"的理解上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
"气"和"阴阳"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核心。"气"的概念,既包含了最基本的对立——阴和阳的意义,又包含了宇宙万物本原的意义。可以把这种与阴阳说结合在一起的"气"生成万物的自然观,称为气的一元论自然观,它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两千年来科学认识的发展。
![]()
中国古代有没有原子论思想,至今仍存在着争论。但从人类思想发展的同一性来看,似乎应该作出肯定的回答。实际上,在墨家的论述中,也可以找到类似古希腊原子论的观念。《墨经》中提出:"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无间也";"非半弗则不动,说在端"。这是说,"端"是物体的起始,是把物体分割到"无厚"而留下的最原始的质点;它是没有间隙的,即无内部结构的;"端"是不能再分为两半的东西了,所以是不能毁坏,不能变化的了。这是关于原始的、物质最小单位的概念,实质上是十分朴素的、揭示了物质的不连续性和物质最小单位不可分割的思想,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原子论的萌芽思想。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