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央视镜头首次进入航空工业沈飞机库内部,揭开中国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35量产进程的神秘面纱。
画面中清晰可见一架编号为“3557”的歼-35整机静立于装配区,这一数字标志着该型号量产数量已突破57架大关。
自官方宣布正式列装部队仅过去30天,其生产节奏便展现出惊人的加速度,按年化推算产能已超越美国F-35项目同期水平。
![]()
歼-35机库首次公开
当央视摄制组深入沈飞总装车间时,“3557”这一序列号在镜头前短暂定格,却释放出巨大信号。
从此前阅兵亮相的3505、3506号机,到如今达到三位数编号末端的3557,说明在极短时间内,歼-35系列已完成从试产到批量交付的关键跨越。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停放在厂房内的绿色机身并非处于组装初期阶段。
未喷涂隐身涂层的状态恰恰表明,它们已完成全部结构装配与系统调试,只需最后一道表面处理工序即可启程奔赴作战单位。
反观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新披露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F-35全球交付量仅为72架,创下近四年最低纪录;同时因软件集成问题和供应链断裂,多批现役战机被迫返厂检修。
歼-35能够实现高效稳定产出,核心驱动力之一在于广泛应用大型钛合金构件的3D打印制造技术。
![]()
传统战机制造中,关键承力框架需由超过两千个独立零件焊接拼装而成,不仅耗时长达十余天,还存在接缝强度隐患。
而歼-35采用一体化增材制造工艺,将原本分散部件整合为单一整体结构,显著提升结构可靠性。
据去年珠海航展期间沈飞技术人员介绍,此类一体成型件较传统工艺强度提升15%,生产周期压缩达三分之二。
除先进材料工艺外,“脉动式总装生产线”的全面启用也成为提速关键。
![]()
该模式借鉴现代汽车工业流水线理念,但复杂程度远超民用领域。
在沈飞智能化车间内,自动导引运输车沿预定轨道运行,精准对接预装完成的机翼与机身模块;每个作业站位专注特定任务,确保从零部件进场至整机下线全过程高度协同。
这套体系使歼-35整机组装效率提高40%以上,月产量由原先两至三架稳步攀升,正逐步逼近每月十架的目标产能。
尤为突出的是歼-35所采用的“空海孪生平台”设计理念。
![]()
空军型歼-35A与海军舰载版本共享高达70%的核心技术架构,差异主要体现在舰载机型配备可折叠机翼、尾钩及弹射牵引装置以适应航母起降需求。
这种共线生产能力使得同一条脉动线可在不同班次间灵活切换型号——上午装配舰载构型机身,下午即可转入空军版机翼安装流程。
产能持续释放的背后,是国内旺盛的装备更新需求提供强力支撑。
海军方面,三艘现役航母均亟待换装第五代隐身舰载战斗机。
![]()
其中福建舰作为我国首艘电磁弹射型航母,天然成为歼-35舰载型的主要搭载平台。
辽宁舰与山东舰虽采用滑跃起飞设计,但经过适应性改进后亦具备操作歼-35的能力。
空军层面,仍有大量歼-7、歼-8等第二代、第三代战机服役,急需替换为具备隐身性能的现代化机型。
歼-35A凭借合理成本与先进性能,正好填补中型隐身战机的战术空白。
国际市场同样显现出明确采购意向。
![]()
巴基斯坦国防部已于去年公开表态,计划引进40架歼-35,目前虽尚未进入交付阶段,但已有消息称巴方飞行员正在中国接受模拟器训练与战术衔接培训。
此外,多个长期与中国保持防务合作的国家正密切关注该项目进展。
毕竟歼-35单机造价控制在0.8亿至1亿美元区间,相较F-35平均1.2亿美元的价格优势明显,而实战性能却不逊色,极具市场竞争力。
综合当前态势分析,歼-35的实际生产速率已在动态比较中领先于F-35。
![]()
歼-35生产速度超过F-35
F-35项目虽已积累多年经验,累计交付超过900架,并在全球设立多个海外总装点,尽管近期出现产能萎缩,但总体基数依然庞大。
相比之下,歼-35尚处于产能爬坡初期,57架的总量虽令人瞩目,但在绝对数量上仍无法与F-35抗衡。
但从发展趋势看,歼-35展现出愈发明显的结构性优势,最核心一点在于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
F-35依赖来自全球30余国的零部件供应网络,一旦任一环节受阻,整条生产线即面临停工风险。
此前曾因稀土原材料短缺,导致F-35发动机制造停滞数月之久。
而歼-35的关键子系统国产化率已接近百分之百,国内逾四百家配套企业形成完整生态链,供货响应迅速且不受外部制约。
与此同时,歼-35的技术迭代仍在加速推进。
![]()
今年年初,光启科技对外披露,其为歼-35研制的第四代超材料结构组件已实现规模化装机应用。
这类新型材料可通过主动调控电磁波传播路径实现隐身效果,相比传统吸波涂层更加耐用,尤其适用于高盐雾、高湿度的海上作战环境,大幅降低维护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F-35C舰载型常因隐身涂层在远洋任务中脱落,不得不频繁返港维修,严重影响战备出动率。
另一个重要参数是,歼-35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低于0.015平方米,相当于空中一只小型鸟类的探测特征。
![]()
根据去年一次军事对抗模拟结果显示,在西太平洋复杂电子干扰背景下,歼-35凭借优异隐身能力,可将敌方预警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压缩一半以上。
当然,产量只是衡量战斗力的一个维度,真实战场效能更为关键。
去年底,歼-35与歼-15T在福建舰上开展联合飞行测试,成功演练“高低搭配”作战模式。
![]()
歼-35利用其低可探测特性前出执行侦察引导任务,实时回传目标数据,由不具备隐身能力但载弹量大的歼-15T发起远程精确打击。
此种组合既发挥了隐身平台的突防优势,又释放了非隐身战机的强大火力潜力,形成互补效应。
该战术构想对出口市场同样具有吸引力。
![]()
例如巴基斯坦空军现役主力为“枭龙”系列战机,虽性价比出色,但缺乏隐身能力。
引入歼-35后,可构建类似“隐身+非隐身”的双层空战组合,有效应对邻国装备的F-35I等第五代战机威胁。
同时,歼-35还能与空警-500预警机深度融合,构建覆盖上千公里的立体防空监视网。
对于预算有限的中小国家而言,这意味着以较低投入获取高端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可能性。
![]()
歼-35的快速崛起正在重塑全球第五代战斗机市场的格局。
过去十余年,国际市场几乎被F-35独家垄断,如今随着歼-35的成熟与外销前景打开,越来越多国家拥有了新的战略选择。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高端战机研发制造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打破了西方长期技术封锁。
无论是3D打印大型结构件,还是超材料隐身系统,均为本土团队自主研发,完全摆脱对外部技术支持的依赖。
歼-35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款先进武器系统的成功案例,更是中国航空工业从跟踪模仿走向并行发展,进而在部分领域实现引领的生动写照。
从沈飞厂房内整齐排列的歼-35身影,到国际客户频频投来的关注目光,折射出中国军工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成长轨迹。
不追逐虚名浮利,而是依靠一项项核心技术突破、一次次严苛试验验证,逐步构筑属于自己的空中力量优势。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再次谈论世界顶尖隐身战斗机时,歼-35必将成为一个无人能忽视的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