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每日幸运签#
10月6日,广东惠州一则“男子旅游点炒蛏子和螃蟹两个菜花661元”的话题冲上热搜,让国庆假期的旅游消费再次引发关注。事情起因是游客在当地一家餐厅点了螃蟹和蛏子两道菜,结账时被收661元,随后这一消费经历被发到网上,很快引发“是否被宰”的讨论。
![]()
不过事情很快出现反转。餐厅老板回应,顾客点菜时,店员已经明确告知了每斤的价格和预估斤数,最终收费甚至比餐厅标价还低。老板透露,店里膏蟹标价288元/斤,但实际卖188元/斤——因为蟹的进货价就约160元/斤,再加上人工、租金等成本,这个售价已经是压缩后的价格。顾客点的螃蟹重2.4斤,按188元/斤计算就是451.2元;蛏子3斤,单价68元/斤,算下来204元;再加上2人的茶位费6元,三项加起来正好是661元。
老板还提到,事后想联系顾客了解诉求,但一直没得到回应,目前已经准备公开当时的监控视频,证明所有菜品都是明码标价,不存在隐瞒价格的情况,同时也表示如果顾客觉得价格不合理,完全可以通过有关部门投诉,只要有正当理由就行。
这场风波之所以能引发热议,核心在于“旅游点消费”和“海鲜价格”这两个敏感点。不少网友在评论里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人说“只要提前说清楚,愿意买就不算宰客”,也有人反驳“188元一斤的螃蟹,普通人日常消费确实贵,游客可能没概念才觉得被坑”。还有网友提到“之前在旅游区遇到过称重玩猫腻的,所以一看到高价就会先怀疑”,可见过去一些不良商家的行为,让游客对旅游点的消费天然带有警惕。
![]()
针对这件事,有人认为,判断是否“宰客”,关键看两个核心:一是是否明码标价并提前告知,二是价格是否远超合理成本。从目前餐厅提供的信息来看,标价、称重、收费都能对应上,而且实际售价低于标价,还覆盖了进货和运营成本,从合规性上来说没有问题。
但旅游消费里除了合规,还要考虑“心理预期”——游客出门旅游时,对当地物价可能不熟悉,尤其是海鲜这类按斤计价的商品,如果商家能更主动地帮顾客估算总价,比如“这只蟹大概2.4斤,算下来450元左右,您确定要吗”,或许能减少后续的误会。
其实这场风波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是消费场景里信息差和心理预期的碰撞。对游客来说,下次在旅游点消费,遇到按斤算的商品,多问一句“大概多少斤,总价多少”,能避免事后觉得意外;对商家来说,旅游区的生意靠口碑,除了明码标价,多一点主动沟通,也能减少不必要的争议。毕竟,没人愿意在假期旅游时,因为一顿饭的价格坏了心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