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松,1932年生。名李松涛、笔名李松。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后留校任教。曾任院刊《美术研究》编辑,《美术》杂志社社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吴作人国际基金会艺术委员、炎黄艺术馆副馆长等。
葡萄荫下纺纱声
“山妻笑我负平生,世乱身衰重远行。年少厌闻难再得,葡萄荫下纺纱声。”(题《葡萄下说往事》)对于少年夫妻情深意切的往事追忆,那曾经是令人厌烦的葡萄架下纺纱声,已变得甜美而又苦涩,邈难再寻了。
故居的藤海牵动齐白石剪不断的思乡之情:“阴密如云蔽日华,偶闻香气更思家,借山田野皆藤海,樵牧何曾认作花。”(题《借山馆外野藤花》)
![]()
齐白石 《紫藤》 1919年
纸本设色 106.5 x 34cm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画的藤木植物包括紫藤、葡萄、葫芦、牵牛花等,而最喜紫藤。画藤难在把纠曲盘绕、分不清理还乱的藤条自然形态转化为富有内在活力的绘画形象。据研究者分析,齐白石笔下的藤类作品经历过长时期的揣摩过程,到60多岁,才能得心应手。
他在57岁时题《紫藤》一画,说到他画藤是受到明代画家徐渭(青藤老人)的影响:
画藤不似木本,惟有青藤老人得之。余三过都门,喜画藤,未知观者何论。
在学习研究过程,他悟出画藤的要领是:
青藤灵舞好思想,百索莫解头绪爽。白石此法从何来?飞蛇乱惊离草莽。(题《画藤》)
![]()
齐白石 《紫藤》1923年
“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法书苑》) 是草书艺术由行笔之变化迅疾而构成的审美意象,是画家从藤本植物的自然形态中提炼而来,又重新结构而成的,表现出一种言于运动感的节奏变化,以苍劲有力的墨线与纷披的红花绿叶相互衬托。
![]()
明 · 徐渭 草书长卷《春雨诗帖》 局部
齐白石画藤受徐渭和吴昌硕的影响,而徐、吴二人的笔墨因素不同,审美趣向各异。徐渭是行草书大家,笔墨恣肆纵放,与陈道复共同开创大写意花卉画。
吴昌硕的书画则得力于石鼓文和金文,画风厚重雄强。齐白石从两人的艺术取法、融会。色与墨、苍与润、刚与柔诸矛盾因素的结合,在他们画藤作品中得到了统一与和谐。
![]()
齐白石 《藤萝蜜蜂》 1948年
纸本设色 185.7 × 33.6cm
胡佩衡在文章中记述过1927年春天,他陪齐白石同去中山公园,“我们忽然发现,藤花满架而藤叶尚未长出。他看了半天说:‘南方的紫藤是花与叶齐放的,北方是先花后叶,别有风趣。’ 归家后,他乘兴画下在公园中所见的景象,满架藤花低垂,而叶子刚刚发芽。齐白石认为画得很能表现公园里藤花的特点,但是没有叶子遮掩太费经营。嗣后他画紫藤,仍然画南方生长的花叶齐放,可以前后穿插、多变化的紫藤”。(《齐白石画法与欣赏》)
![]()
齐白石 花卉四屏之《春藤蜜蜂》 1936年
纸本设色 134.5 x 33.5cm
齐白石有一首《葡萄藤虫伤》:“紫乳苍茎苦蚀侵,蠹牙如斧大蜂针;汉家广地今何似,何况山家一架藤!”由葡萄藤为虫所伤,联想到强敌侵略,国土不全的社会现实,拳拳忧国之心溢于字里行间。
![]()
齐白石 《葡萄松鼠》 无年款
纸本设色 88.5×29cm 北京画院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