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信息港网站:www.caoxian.tv
![]()
曹县古城
洪武四年(1371年),降曹州为曹县。正统十一年(1446年),知县范希正奉令又于乘氏(今菏泽市) 旧地复置曹州。继任曹县知县陈常始筑城凿池。城周长4.5公里,有四门,东门名望岳,南门名阜民,西门名镇川,北门名迎恩。
明正德八年(1513年),知县赵景鸾调集民工筑堤修城。为时两月,工程告竣。城墙高出原先丈余,厚度加倍。靠近原城门处新建四门,门名依旧,上面建成城楼。城外里许建护城堤,周长7.5公里,宽30步,高丈余,外下桩橛[jué]如雁行,以防风浪蚀土坏堤。堤内植杨柳,纵横成行,以防堤土坍[tān]塌。
崇祯十二年(1639年),知县霍达奉旨修城,改土城为砖城。后知县郭万象又将四座直门改为“扭头门”,南门外城门向东,北门外城门向西,东西外城门皆向南。瓮城、门楼、角楼、戍铺均用砖砌成,并加深加宽护城河,于城周设牛马墙。南门瓮城内有石碑一座,镌有“孔子过化之地”6个大字,乃万历年间知县钱达道所立。
光绪八至十年(1882~1884年)间,除修补城墙外,还先后在东南城角上建魁星楼;在东城门南侧城墙上建文峰塔,西门北侧城墙上建武峰塔,二塔均高七层,遥相对峙。至此,曹县城池建筑历400年后臻于完备。
![]()
清光绪十年曹县城简图
清光绪十年(1884年)曹县城简图,有魁星楼、文峰塔、武峰塔。
![]()
宣传二年四月曹县城,山东测绘局测
1927年12月5日,北伐军孙良诚部吉鸿昌师围攻县城,至翌年1月31日将城攻破,城楼、魁星楼及文峰、武峰二塔悉毁于炮火,城墙亦残破不堪。
![]()
1928年元月30日吉鸿昌师从西门攻入城内
![]()
1939年的日军记者拍摄的曹县东门
![]()
1939年日军记者拍摄的南门(走访南关97岁刘老太太等确认)
当时在曹县南城门外立着一座“东亚和平提携纪念碑”,墙上贴有“复兴曹县”、“中日提携,和平救国”的汉奸宣传标语。护城河边上站着的两个人,可以对比出城墙的高大程度。
![]()
1940年的日军记者拍摄的曹县南门东侧观察设施
![]()
1940年的日军记者拍摄的曹县南门东侧观察设施
![]()
1950年6月曹县城街区图
![]()
1955年曹县城图,城内五分之三是水域
![]()
1958年4月地图,城墙已栽树,护城堤存在
1958年,中共曹县县委提出建设城墙规划:“外栽柳,里栽杨,中间栽上果木行;葡萄路,玫瑰墙,牡丹、芍药栽两旁。”规划实施后,城墙上果木茂密成林,葡萄夹道成行,鲜花盛开清香扑鼻。果品既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又增加了社会财富。
1958年前出入曹县城基本上是四门的道路(另有玉龙桥),其他无道路。
1958菏商公路改走东城墙。
![]()
1958年地图,菏商公路走东城墙
![]()
1960年曹县城卫图
抗战期间,日军侵占县城后严守四门,城内生意萧条,商人多将店铺迁往东关。曹县城内水坑面积较大,原先约占全城面积的五分之三,后经填土造房已大为缩小,主要在旧城四角处,以东南、西南两处为广。因城内地势低洼,雨水不能外流而汇集坑中,故水质极差,不生鱼虾。过去大坑周围尽为盐池,所产小盐、皮硝为市民一大收入,抗日战争期间曾运销豫、皖等地。
1958年引太行堤水库淡水入城,于东城墙修两座大桥,使城内死水变成活水,于坑塘内放养鱼苗,城壕里栽种藕、蒲、芦苇和茭白等。
磐石路(今闽江路)1971年由原石蛤蟆街、文庙后街扩建而成。东连菏商公路(今青菏路),西接西环路(今山东路)。
![]()
1979年曹县城区地图
跃进塔
跃进塔是曹县的记忆,跃进塔是曹县的地标,尽管在曹县已消失50余年,但跃进塔和跃进塔路口作为地名已深深留在人们心中,至今仍城乡皆知,远近闻名。为了留住记忆,曹县城区公交101、102路、106路保留着”“跃进塔”站点。曹县还出品了“跃进塔烧牛肉”。
![]()
图片来自大美曹县
曹县《曹城时讯》曾刊曹县党史研究中心张荣昌主任写的曹县记忆跃进塔。
![]()
跃进塔
张荣昌
1958年,原菏商路从老城内改线东城墙(即今青菏路城区段),在与东关街交汇处建一直径约6米的圆形围栏转盘,中间立塔,塔为八角形,高约5米,木质结构、上尖。塔顶有一箭头形木板、上书“跃进塔”三字。塔身各面用于张贴跃进捷报、公告类文字,隔栏可看清文字内容。“文革”后,为方便交通,将建筑拆除,但“跃进塔”作为地名留传了下来。
曹县多数材料(包括曹县地名办宣传材料)也是这样记载,并且认为是大跃进时期(1958年)建设,结果以讹传讹。
其实曹县跃进塔建于1960年4月,是为了庆祝曹县水利“八化一体”工程。
![]()
![]()
![]()
![]()
![]()
![]()
二、跃进塔和八化亭简介
![]()
1958年菏商路改走曹县城东城墙。东城墙修两座桥(南桥是今日南湖提灌站位置,北桥是今日李家林路口北提灌站桥,当时石蛤蟆街还没有与菏商路相连,李家林路口还没有出现)。
1958年是中国“大跃进”的时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曹县水利建设实现了“大跃进”,1960年建设跃进塔。
1960年4月在曹县城东门旧址位置(今青菏路与钱塘江路原称东方红大街交汇处)建一直径约6米的圆形围栏转盘,中间立塔,塔为八角形,塔高约5米,木质结构,上尖,塔顶有一箭头形木板,上书“跃进塔”三字。塔身各面用于张贴跃进捷报、公告类文字,隔栏可看清文字内容(所以也称英雄塔)。后来因方便交通被拆除,又建了一交通岗亭,后又拆除。但跃进塔作为地名留传了下来。如今一提到跃进塔路口,很多曹县人都知道,就是今日青菏路与东方红大街和东关街(今钱塘江路)交汇处。
![]()
![]()
从现存的资料中还没有找到曹县跃进塔的图片,曹县农民作家村翁提供了1961年元旦拍的远景照片,拍摄位置可能位置在李家林路口。
![]()
八化亭,也称跃进亭,旧址在曹县大润发广场东南今青菏路与湘江路交汇处东南侧。
![]()
八化亭位置
![]()
八化亭
当时曹县城关公社为了美化“八化一体”工程修建了八化亭。亭子上张贴“八化一体”介绍,亭子上有个飞机模型。
“八化一体”工程不足之处:标准高,占地多,强求化一,急于求成,在人力物力上超越了群众的承受能力。所以后来就下马了。随着交通的发展,伴随着时代的产物跃进塔和八化亭也被拆除了。八化亭位置后来修了田庄水闸,前些年,水闸也拆除了。
![]()
由于当时缺乏摄影设备等,跃进塔和八化亭留下照片很少,至今还没有寻到曹县跃进塔图片,甚至八化亭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
![]()
2023年曹县老城航拍图
如果您有曹县跃进塔图片请提供,这是一两代人的记忆!
作者:孙智敏,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曹县乡土文化研究者,头条号:老虎6909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