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以为‘绿色MBA’只是多几门环保相关的课,真正入学后才发现,这是一场从认知到能力的全面重塑——在这里,我们不仅学知识,更在触摸绿色经济的脉搏,结识同频的伙伴,找到自己在‘双碳’浪潮中的定位。”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绿色经济与循环商业MBA首期学员共同的感受。从课堂学习到实践调研,从政策解读到国际交流,学员们用亲身经历,勾勒出这一特色项目的独特魅力。
一、课堂:不止于“听课”,更是“与政策同频、与行业对话”
“以前看国家‘双碳’政策文件,总觉得离自己的工作很远;现在上完《碳治理与能源转型》,再读相关新闻,能立刻抓住政策背后的行业机遇,这种‘解码能力’的提升特别明显。”来自新能源企业的张同学这样描述课堂收获。
在学员眼中,项目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MBA“重理论、轻落地”的刻板印象:每门核心课都像一场“政策+行业”的深度对话。比如讲《碳科学与技术》时,授课老师会邀请华能集团负责碳捕集(CCUS)的高管同步分享——教授解析技术原理,高管拆解实际应用中的痛点,“课本里的‘碳封存’突然变成了‘如何降低捕集成本、对接电力企业需求’的具体问题,听完就能用到工作里”,制造业出身的李同学感慨。
更让学员惊喜的是“政策智囊进课堂”的环节。国家发改委相关领域专家曾现场解读《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方案》,还留出1小时互动时间,“我直接问了‘传统制造业技改补贴的申请细节’,专家不仅解答了问题,还推荐了地方对接部门,这种‘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动作’的机会,在其他项目里很难遇到”,负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王同学说。
二、实践:从“看案例”到“做案例”,在一线触摸绿色转型真相
“与其说‘企业参访’,不如说‘沉浸式学习’——我们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和企业高管深度对谈,甚至能看到他们未公开的ESG落地方案。”参与过北京质为科技参访的刘同学,至今对当时的场景印象深刻。
在“立地”培养环节,学员们有两种实践选择:走进绿色科技企业,或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前者让他们看到头部企业的“实战经验”——在华能集团考察时,学员们不仅参观了CCUS技术车间,还参与了企业“碳资产盘活”的研讨会,“高管们坦诚分享了‘如何平衡减排成本与盈利’,甚至提到了和金融机构合作开发绿色债券的细节,这些‘干货’比任何案例库都鲜活”,金融行业的陈同学说。
而乡村振兴调研则让学员们看到了绿色发展的“基层智慧”。依托学校“832”工程,学员们曾走访云南某生态茶园,看到当地村民通过“有机种植+碳汇交易”实现增收,“以前总觉得‘双碳’是大企业的事,直到看到茶农拿着碳汇收益单,才明白绿色经济的毛细血管能延伸到这么远——这也让我重新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后来我们公司还和当地茶园达成了供应链合作”,来自快消行业的郑同学分享道。
三、国际交流:不止“看世界”,更是“链接全球绿色资源”
“去新加坡管理大学交流时,最意外的是‘差异中的共识’——他们关注的‘城市低碳治理’和我们做的‘企业绿色供应链’,居然能找到合作点,现在我们已经在推进两家公司的跨境绿色项目了。”参与“1+1”双学位项目的赵同学,通过国际交流收获了实际合作机会。
项目的“出海”环节,给学员带来的不仅是视野拓展,更是资源链接。有学员参加牛津大学冬令营时,和国际能源署(IEA)的专家探讨“全球碳定价机制”,“专家后来把我们拉进了国际绿色合作社群,现在能实时获取全球最新的碳政策动态,这对我们做跨国业务太重要了”,负责企业海外市场的孙同学说。
而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定制化研学,更让学员们看到了绿色发展的“国际机遇”。在东南亚调研时,学员们发现当地新能源基础设施缺口大,“我们几个同学当场就和当地一家能源企业聊起了合作,现在已经在推进小型光伏项目的落地,这种‘调研即对接’的机会,完全超出了预期”,创业中的周同学说。
四、同伴与导师:找到“同频者”,在交流中碰撞出绿色火花
“班里的同学来自能源、制造、金融、环保等不同领域,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真心想做绿色事业。这种‘同频感’特别珍贵。”学员们普遍认为,同学间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资源”。
课后的“绿色沙龙”是学员们最爱的环节:有人分享企业ESG报告的撰写技巧,有人请教绿色融资的渠道,甚至有人因为一次讨论达成了跨界合作——“我是做绿色科技研发的,班里有位做投资的同学,听完我的项目介绍后,帮我对接了风投机构,现在项目已经进入融资阶段”,科技公司的吴同学说。
而“双导师制”则让学员们有了“学术+行业”的双重支撑。学术导师帮他们夯实理论基础,比如指导撰写“碳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报告;行业导师则解决实际问题,“我的行业导师是建投投资的高管,上次公司遇到‘绿色技改资金短缺’,他帮我梳理了‘政府补贴+绿色信贷+碳交易’的组合方案,直接落地解决了问题”,制造企业的何同学感慨道。
五、成长:从“执行者”到“架构者”,重新定义自己的职业价值
“以前我在公司只是‘执行ESG任务’,现在能主动帮公司制定‘绿色转型战略’——这种从‘被动做’到‘主动谋’的转变,是项目给我最大的礼物。”回顾入学后的变化,学员们说得最多的是“角色升级”。
有学员原本负责企业的“环保合规”,现在能牵头设计“碳足迹追踪系统”;有学员从“绿色金融产品销售”,转向“定制化绿色融资方案设计”;还有学员干脆创业,聚焦“工业固废循环利用”——“项目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让我看到了绿色经济的巨大潜力,现在我敢说,自己是‘懂绿色、懂商业、能落地’的从业者了”,创业中的马同学说。
正如一位学员总结的:“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在学MBA,更是在参与一场绿色变革——和同频的人一起,把‘双碳’目标从‘口号’变成‘行动’,这种感觉特别有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