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常常看到文臣武将各站一列,泾渭分明,文官执笏板,穿禽袍;武将披甲胄,戴兽盔,仿佛自古以来,文武就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但你知道吗?这种清晰的文武分途不是自古都是这样,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
1、上古时代——文武全才的时代
在商周时期,可没有纯粹的文官或武将。那时的精英阶层都是“全能型”人才——既能执笔安天下,又能马上定乾坤。
想想周公旦,他既能制定礼乐制度,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又能率军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再看孔子,我们通常认为他是文人始祖,但他实际上精通射箭、驾车等“武艺”,还曾说过“有文章者必有武备”。
那时的贵族教育讲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箭和驾车都是军事技能,文事武备并重才是君子之风。
2、春秋战国——专业化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扩大,国家事务繁杂,专业化分工成为必然趋势。
各国变法中,最著名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他推行军功爵制,“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意味着武人靠战功获取地位,文人靠智谋和治国能力获得晋升,两条职业路径开始分岔。
但此时分野尚不严格,许多人仍是文武双修。比如吴起既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孙武既是军事理论家也曾实际领兵作战。
3、汉代——初步形成文武分职
汉代确立了较为成熟的官僚体系,出现了明显的文武分职趋势。
朝堂上,太尉主管军事,丞相总理政务;地方上,郡守负责民政,都尉掌管军事。
但此时仍有交叉,比如很多文官在战时也会被临时授予兵权。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大将军一职,地位超越文官之首的丞相,这引起了文官集团的不满,也为后世文武之争埋下伏笔。
![]()
4、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下的文武分野
这个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高门大族多担任清要文职,而寒门庶族和少数民族多担任武职,文武之间不仅是职业分工,更有了身份高下的区别。
5、唐代——文武分途的制度化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文武分途更加明确。
文官通过科举选拔,武官通过武举和军功晋升,形成了两条相对独立的人事渠道。
但唐代文武之间的转换仍然相对灵活。许多文人都有从军经历,写下了大量边塞诗篇;“出将入相”仍然是许多人的理想,如李靖、郭子仪等都是文武全才的典范。
6、宋代——文武分途的彻底化
文武分途到宋代达到顶峰。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武将篡权,因此对武将极度防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宋代大幅提高文官地位,武将受到诸多制约:兵权分离、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文人担任监军等。
那句著名的“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谚语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
科举制度成为主要选官途径,武举地位远不如文举。
文武之间几乎成为两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7、明清时期——文武分途的固化
明清时期基本延续了宋代的文武分途格局,并通过制度进一步固化。
文官通过科举正途晋升,社会地位崇高;武官主要通过世袭、军功等途径晋升,地位相对较低。就连官服也明确区分: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所谓“衣冠禽兽”原本并无贬义,只是文武官服的区别。
![]()
互动话题
你是更向往“文能提笔安天下”的运筹帷幄,还是更倾心“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豪情壮志?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A、文官路线——享受头脑风暴,以智慧和策略决胜千里。
B、武将路线——喜欢直面挑战,以行动和魄力开拓局面。
C、文武全才——追求全面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