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在临终前给朱元璋一个锦囊,嘱咐三年后再看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洪武八年,金陵城笼罩着一层铅灰色的悲怆。

当朝国师刘伯温,这位为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传奇人物,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龙床前,朱元璋亲自探望,君臣情深,却也难掩死别之痛。刘伯温弥留之际,颤抖着手递上一个锦囊,言明三年后方可启看。

然而,就在刘伯温咽气的那一刻,朱元璋心中那股压抑已久的好奇与不安,瞬间爆发。他猛地撕开锦囊,只看了一眼,脸色骤然铁青,一声暴喝响彻殿内:“来人!”



洪武八年,春寒料峭,金陵城内,钟山脚下,国师府的气氛比往常更加凝重。府邸内外,侍卫往来不绝,却个个面色沉重,脚步放轻。府内深处,一间素净的卧房里,病榻上的刘伯温,呼吸已如风中残烛,微弱得几不可闻。

朱元璋,这位大明帝国的开创者,身着常服,却依旧掩不住他那股天生的帝王威严。他坐在刘伯温床边,粗粝的手掌轻轻搭在刘伯温瘦骨嶙峋的手背上,眼神中交织着复杂的情绪:有对故友的惋惜,有对智囊即将逝去的无奈,更有几分深藏不露的猜忌与警惕。

“老刘啊,你可不能就这么走了。”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与其说是劝慰,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命令。他习惯了命令一切,然而此刻,面对死亡,即便是他,也感到无力。

刘伯温勉强睁开浑浊的双眼,视线在朱元璋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停留片刻,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陛下……臣……臣的命数,已到。”他每说一个字,都像耗尽了全身的力气。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沉默了片刻。他知道,刘伯温素来精通天象,深谙命理,既然他自己都这么说,那便真的是回天乏术了。这些年来,刘伯温为他出谋划策,从一介布衣到开国皇帝,刘伯温的功劳,朱元璋心知肚明。然而,也正是这份超乎常人的智慧,让朱元璋这个疑心病极重的帝王,始终对他抱有一丝戒备。

“你一生为朕,为大明,鞠躬尽瘁。临了临了,可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朱元璋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故作的温和。

刘伯温剧烈地咳嗽了几声,胸膛起伏不定。一旁的侍医连忙上前,却被他挥手制止。他艰难地从枕下摸出一个巴掌大的锦囊,那锦囊由上好的丝绸制成,封口处系着一根红绳,看起来平平无奇,却又透着一股神秘。

“陛下……此物,乃臣毕生所学,凝结于此……”刘伯温的声音越来越轻,他将锦囊递到朱元璋面前,“只求陛下,三年之后,方可启阅。切记,三年,一刻都不可提前……”

朱元璋接过锦囊,触手温润,分量极轻。他看了看锦囊,又看了看刘伯温那双即将阖上的眼睛,心中疑云顿生。三年?为何是三年?莫非这锦囊里藏着什么惊天秘密,是现在不能知道,而三年后才能揭晓的?帝王多疑,尤其是朱元璋这样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帝王,对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统治的未知因素,都抱有极高的警惕。

“老刘,这到底是什么?”朱元璋追问,语气中已经带上了一丝不容置疑。

刘伯温只是摇头,双眼缓缓合上,嘴角露出一丝解脱般的微笑。“天机……不可泄露……陛下……保重……大明……万年……”他的声音越来越弱,最终,归于沉寂。

卧房内,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侍医上前探查,随即摇了摇头,脸上露出悲戚之色。

刘伯温,这位被民间誉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机妙算之人,终究是驾鹤西去了。

朱元璋静静地坐着,手中紧握着那个锦囊。他的眼神复杂,既有失去股肱之臣的悲痛,更有对那“三年之约”的深深困惑与不安。他看着刘伯温安详的遗容,心中波涛汹涌。一个活生生的人,刚刚还在他面前说话,转眼间就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这种生命的脆弱,让朱元璋感到一阵莫名的烦躁。

他起身,将锦囊郑重地放入怀中,然后对着刘伯温的遗体深深作揖。这是对一位功臣的最高敬意,也是对一位亦师亦友的告别。

刘伯温的丧礼办得极为隆重,朱元璋亲临吊唁,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以示其盖世之功。然而,这表面的哀荣之下,朝堂上的暗流却从未停止。刘伯温一死,朝中原有的权力制衡被打破,胡惟庸一派的势力开始急剧膨胀。

朱元璋深知,刘伯温在世时,是朝堂上的一杆秤,他虽不直接参与党争,但其超然的地位和陛下的信任,本身就是对某些野心家的无形制约。如今这杆秤没了,那些蠢蠢欲动的野心,便再也按捺不住。

夜深人静,朱元璋独坐奉天殿,殿内烛火摇曳,将他的身影拉得又长又瘦。他从怀中掏出那个锦囊,反复摩挲。锦囊的材质细腻,触手生温,仿佛还带着刘伯温的体温。

“三年……”朱元璋低声喃喃,目光落在锦囊的封口处。红绳系得并不复杂,以他的力气,只需轻轻一扯,便能解开。然而,刘伯温那句“一刻都不可提前”的嘱咐,却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牢牢地束缚着他。

他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也要求别人对他言出必行。刘伯温的遗言,他理应遵守。可帝王的疑心,却像毒蛇一样,在他心头不断啃噬。这锦囊里到底是什么?是针对某个朝臣的告诫?还是对未来国运的预言?亦或是,对太子朱标的托付?

朱元璋想起了刘伯温曾经的种种神机妙算。当初,他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刘伯温夜观天象,预言风向将变,劝他火攻,结果大获全胜。攻打元大都时,刘伯温又算出元顺帝必弃城北逃,劝他不要穷追,果然如其所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刘伯温的智慧,几乎到了妖异的程度。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才更加相信,这锦囊里的内容,绝非寻常。他甚至开始怀疑,刘伯温之所以嘱咐他三年后再看,是不是因为这锦囊里的内容,会直接涉及到他朱元璋本人,或者他目前正在推行的某些政策?如果那样,刘伯温是怕他一时冲动,做出什么错误的决定吗?

这种想法让朱元璋的脸色变得阴沉。他最讨厌别人质疑他的决策,即便是刘伯温,也不能例外。虽然刘伯温已经死了,但这份遗言,却让他感到一种被冒犯的权威。

他将锦囊重新收好,藏在龙床的枕头底下。他决定,先按刘伯温说的办,三年。这三年里,他会密切关注朝堂内外的一切动向,看看这大明江山,到底会发生什么变故。



接下来的日子,朝堂之上,风云变幻。胡惟庸作为左丞相,权倾朝野,党羽遍布。他排挤异己,安插亲信,朝中正直之士多遭贬斥或迫害。朱元璋看在眼里,却并未立刻发作。他像一头蛰伏的猛虎,冷眼旁观,默默积蓄着力量。

他频繁召见太子朱标,亲自教导他治国之道,希望太子能早日独当一面。他深知,大明江山需要一个贤明的继承者,而太子朱标,是他寄予厚望的。然而,朱标性情仁厚,与胡惟庸的强硬手段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朱元璋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太子有仁君之风,担忧的是太子是否能驾驭住那些权臣。

在处理政务之余,朱元璋常常会不自觉地摸向枕下的锦囊。每一次触摸,都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他开始失眠,脑海中不断回荡着刘伯温那句“三年之后,方可启阅”。这句遗言,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埋在他的心头,让他寝食难安。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