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甲子万年」特展将正式拉开帷幕,以这场持续至2026年1月4日的文化盛宴,共庆两岸故宫共同的百年院庆。回溯1925年,紫禁城卸下帝制冕冠向公众敞开,文脉随历史流转跨越海峡,让"1925"成为两岸故宫共同的诞生坐标。如今,这场循着院史时序铺展75年发展足迹的特展中,最让书法界沸腾的,当属尘封十年的苏轼《黄州寒食帖》即将重见天日。
![]()
▲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发布的“甲子万年“海报。
"十年",是书法爱好者对这幅"天下第三行书"最深的惦念刻度。其上一次展露真容,还是2015年台北故宫「天保九如」特展,此后便因纸本文物的脆弱特性进入漫长"闭关养护"期。对世人而言,它从不是一幅单纯的艺术作品:元丰五年寒食节,被贬黄州的苏轼在春雨中落笔,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的清苦境遇,尽数化作笔端的情绪洪流——墨色从"春江欲入户"的浓润渐变为"破灶烧湿苇"的枯涩,笔锋抖颤里藏着不甘,落款"死灰吹不起"的轻描淡写中,更裹着文人低谷里的倔强,这份不加修饰的真实让它获称「血泪帖」。
![]()
▲《黄州寒食帖》“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藏于其内的《寒食帖》虽侥幸逃过此劫,但亦被大火波及,至今在卷首处的“雪堂余韵”仍可看到火烧痕迹。
此次亮相的《黄州寒食帖》,还带着黄庭坚的题跋真迹,师徒二人的墨宝堪称"双璧之合"。黄庭坚在跋文中盛赞其兼融颜鲁公、杨少师笔意,直言"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字里行间的推崇与共情,与原作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更难得的是,这幅珍品将与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等北宋山水名作同台,共同构成百年院庆的"国宝矩阵"。
![]()
▲ 苏轼“寒食”。
这幅承载着千年文人风骨的「血泪帖」,将在展柜灯光下诉说跨越时空的故事。它不仅是台北故宫百年文脉守护的见证者,是院庆献给公众的诚意之礼,更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苏轼笔下的千年风骨,一头系着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秋意渐浓的时节,不妨赴这场墨痕之约,在台北故宫的展厅里,与这幅让书法圈等了十年的珍品撞个满怀。
![]()
▲ 《黄州寒食帖》。
![]()
▲ 《寒食帖》局部。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