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说在书法圈之中以写曹植《洛神赋》闻名的话,赵孟頫的行书是楷书转行书的 “入门宝典”,赵构的草书是帝王书作里的 “传神之作”,但很少有人提起,清代还有一位皇室贵胄,笔下的《洛神赋》既藏着晋唐古法的筋骨,又透着清代帖学的雅致 —— 他就是乾隆皇帝第十一子、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 “乾隆四家” 的成亲王永瑆。
![]()
封建王朝里,皇室子弟爱琴棋书画者不少,可大多是 “玩票” 性质,能真正跻身书坛名家之列的寥寥无几。成亲王不同,他虽没有宋徽宗 “书画宗师” 的盛名,也没有赵构 “复国帝王” 的重任,却把半生时光都 “泡” 在了笔墨里。他不像寻常贵胄那般耽于享乐,反而天天临帖不辍,硬生生凭着一手好字,在高手辈出的清中期书坛站稳了脚跟。
如若说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要的是有好的笔墨和技法,那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好的内容。而曹植的千古名篇就正好成了众书家的创作热爱,除了我们知晓的名帖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和赵孟頫的行书洛神赋,那么今天看看成亲王所写的行楷书《洛神赋》怎么样吧。
![]()
成亲王的书法也是精学了赵孟頫的,看看他笔下的这帖《洛神赋》得赵孟頫几何吧。成亲王他自幼接受最严格的宫廷教育,书法启蒙便直奔赵孟頫 —— 那圆润端美的笔法,他一练就是数年,直到笔锋落下,便能带出赵体的流润感。可他偏不满足于 “复刻”,后来又钻进欧阳询的书法里,专学其 “转折方劲” 的骨力,让笔下的字少了几分柔媚,多了几分刚挺。
![]()
更幸运的是,他能接触到内府珍藏的稀世法帖:从陆机《平复帖》的古拙,到晋唐小楷的精劲,再到董其昌的潇洒,那些常人难见的真迹,都成了他的 “私教范本”。
他还特意从康熙朝的老内监口中,学来董其昌的 “拨灯法”,在执笔、运笔的基本功上反复打磨,甚至上溯褚遂良,把那种 “疏朗空灵” 的结体美感揉进字里,慢慢攒出了 “取各家之长,成一己之风” 的底气。
![]()
他笔下的这帖《洛神赋》从不止一种风格,有小楷,也有行楷,每一种都透着对原文的深刻理解。最出名的要数为孙尔准所书的小楷《洛神赋》卷:用的是名贵的 “金粟山藏经纸”,字迹虽只有蝇头大小,却笔笔刚劲有力,提按转折间节奏明快。
这字里既有欧阳询的法度,又有赵孟頫的清雅,连林则徐都在题跋里忍不住夸:“此卷笔意更出赵荣禄外”,说他用 “圆紧之体” 写出了洛神的 “虚婉之神”,跟欧阳询的《破邪论》比起来都不逊色。
![]()
他还做过一件 “补全经典” 的事:赵孟頫大德五年所书的《洛神赋》,到嘉庆年间丢了前六帧,成亲王便以楷书一笔一笔补足全文。补写的部分不抢原作风头,却又带着自己的风格 —— 赵体的温润还在,又添了几分清劲,后来被吴荣光刻入《筠清馆法帖》,成了 “二家合璧” 的珍品。
![]()
成亲王学书法从不 “死磕” 一家:学赵孟頫,却不丢骨力;学欧阳询,却不显峭厉;学晋唐,却不泥古守旧。嘉庆皇帝评价他 “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博涉诸家,兼工各体”,这话一点不假 —— 他的字里,既有宫廷书法 “中和雅正” 的规矩,又有文人书法 “笔墨含情” 的温度,端端正正里藏着灵气,劲俏流畅中透着法度。
![]()
![]()
![]()
![]()
![]()
![]()
![]()
![]()
在清代书坛,成亲王的影响可比想象中深远。当时的士大夫们,谁能得到他的一幅字,都当成传家宝贝;他刊刻的《诒晋斋法帖》,更是成了官方认可的 “书法教材”,连 “馆阁体” 的审美取向都受他影响,间接推动了清代帖学的发展。哪怕到了近现代,启功先生都坦言自己的 “启功体” 受他启发,还评价他 “技法、艺术性更胜一筹,当为‘清书第一’”。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