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假期,许多人选择走出家门,亲近山川湖海,感受风景独好。但你有没有想过,除了用脚步丈量天地,我们还能用文字拥抱整个宇宙?
有这样一本书,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等人都对它推崇备至,一经出版便迅速成为畅销书,几个月内便卖出了两万多本,几年之内就翻译成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个版本。
![]()
达尔文: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旅行科学家……没有什么能比阅读他的旅行故事更让我激动的事了……
歌德:与他共度几天,自己的见识便会增长数年。
![]()
这就是19世纪的洪堡用毕生心血写下的“封神之作”——《宇宙》,洪堡着手写这部书的时候,已经64岁。
![]()
《宇宙》1-5卷的英译本
这部自然百科全书将自然之美、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阅读它就仿佛跨越了时空,时时领略着世界万物的壮美与和谐。
![]()
时隔两年,《宇宙》的第二卷中译本终于“出世”
一、洪堡眼中的自然
Kosmos
生生不息,万物并作
在洪堡眼中,自然界并非零散的元素堆砌,而是一个生生不息、万物并作的整体。即便到了今天,重读洪堡的文字,依然令人心驰神往。
他用宏大的视野,将气候带、植被带、地球磁场、岩石圈等自然要素编织成一张全球网络图。在他的笔下,每一种自然现象都各得其所,同时又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最终汇聚成一幅恢弘的自然画卷。
![]()
《宇宙》书中附的展示植被带和各科梳植物的分布图
值得一提的是,洪堡不仅在思想上主张整体观,更在方法上进行了开创。他首创了等温线、等压线和地形剖面图等图解方法,将自然现象的空间分布与相互关系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他研究气候带分布、温度的垂直递减、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指出气候受纬度、海拔、风向、植被、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通过植被景观的区域划分与地磁测量,他揭示了自然的内在联系——这些无不源自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积累与野外考察。
![]()
《宇宙》所附图册中的地壳横截面图,洪堡早在 1807年就谈到,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可能曾经相连在一起。他也曾大胆地推测,大陆漂移的动力可能源于某种“地表以下的力量”。
![]()
《宇宙》所附图册中的安迪斯山脉的植被分布图(局部展示)。
正是在这种视野下,洪堡最终完成了《宇宙》这部巨著。这不仅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全景扫描,更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统一的思想结晶。书中,他将经验观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徐徐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自然图景。
![]()
洪堡《宇宙》手稿。
《宇宙》第一卷主张“把一幕一幕的自然图景按照主导思想排列起来”,并提出“自然宇宙学”的概念,试图通过比较与归纳,探索地球现象的共性与内在关联。
从星云、银河、太阳系,到地球的结构、大气、海洋,直至丰富的生物世界,诸多学科的最新成果与思想汇聚一处,仿佛万道光芒指向同一个焦点。
亚历山大·洪堡
我所写的这部关于宇宙著作的基本原则……就是企图把宇宙现象作为一个自然整体来认识,并揭示在这些现象的个体组合中,怎样认识它们所受到的共同制约——或者说大自然规律的支配,以及通过怎样的途径来从这些规律提高到因果关系的探讨……而这种认识必须通过对于直接观察所得的结果的深思熟虑,而不是通过基于思维演绎和思想发展的一种宇宙观。
二、感受自然的三种方式
Kosmos
每一种都给人带来触动
在《宇宙》第二卷开篇,洪堡将目光转向了自然界如何触动人类内心世界,总结了三种激发人们热爱自然、研究自然的方式。
首先,是“自然文学”。自古以来,诗人和作家们用美学的语言描绘山水、花鸟、风云,让自然成为人类精神的寄托。从希腊、波斯的古诗,到荷马史诗和中世纪骑士、游吟诗人的歌谣,洪堡都信手拈来、品评自如。他的文字旁征博引,又流畅动人。
19世纪以后,美国自然文学兴起,梭罗的《瓦尔登湖》正是承袭了洪堡所倡导的传统,让自然文学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彰显外部世界对心灵成长的深远影响。
![]()
亚历山大·洪堡与邦普兰在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附近考察。(F. G. Weitsch 画于1810年)
其次,是风景画的创作。洪堡认为,风景画不仅再现大地的风物与生命,更在于画家通过心灵的感受和艺术的升华,把自然的精神力量呈现出来。他写道:“风景画或多或少都是歌咏自然的诗意表达。”风景画的伟大源自艺术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画面超越了土地本身,意蕴无穷。
第三,是推广异域植物。洪堡深信,真实的自然万物带给人的震撼远超任何艺术品。他指出,尽管单个生物在演化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是自然整体的秩序具有一种原始的力量,这决定了每一地区都具有独特的自然形态。
![]()
为了保护植物标本,使其在旅途中不腐烂,洪堡用墨水涂抹它们,并将它们压在纸上。
在洪堡看来,人们在渴望远方而感到内心隐隐作痛的时候,便可以走出门去观看人工培育的异域植物,或是欣赏风景画描绘的异域风光,抑或阅读激情澎湃的文字以领略异域的自然风情……
亚历山大·洪堡
“倘若没有这些艺术成果,要想感受他乡的自然景致,就必须踏上遥远的旅途,经受重重危险,并且深入到另一个大陆的内部。”
三、人类有史以来的自然探索
Kosmos
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看《宇宙》第二卷,仿佛与洪堡一起走过了人类几千年文明的探索之路。从最初对天地万物的敬畏、祭祀,到逐步走出迷雾,挺进未知世界……这是一场横跨时空的精神旅程,也是人类感性与理性的探索画卷。
洪堡敏锐地洞察到,自然对于人类的影响,始终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方面,自然以美的形式触动人的心灵,人们咏叹山川、描绘风景、修建园林,希望通过创造、再现和感受自然之美,安放内心的情感。
另一方面,自然又以理性的秩序召唤着人类不断前行。从仰望星辰、测量天象,到发明望远镜,驶向大海和太空,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每一次跨越,都是人类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双重飞跃。
![]()
1829年亚历山大洪堡的俄国之旅路线图。
洪堡以开阔的视野,比较了不同文明与民族面对自然的精神特质:希腊人以征服者的姿态走向大海,歌颂人的激情,视自然为舞台;希伯来人则在自然万物中看到上帝的意志,用诗歌赞美宇宙的整体秩序;印度人借助冥想和哲思,与自然和宇宙神交,追求“梵我合一”的终极境界;而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把山水田园当作情感的寄托,吟咏月亮,抒发浓烈的乡愁与温情。正如洪堡所说,一个民族如何对待自然,正是其文化与命运的注脚。
在对外部世界无止境的探索中,人类一次次迈出了改变命运的步伐,从地中海航行到新大陆,从星空的凝望到太空的遨游。但与此同时,向内的探索却总是姗姗来迟。洪堡敏锐地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不仅在于脚步走多远,更在于能否安顿自己的心灵。
![]()
亚历山大·洪堡在柏林的工作室,《宇宙》正在此处完成。
回望历史长河,每一个民族都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塑造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诗意与征服、和谐与冲突,最终汇聚成一部理解自然、歌咏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灵史诗。
其实,自然之美早已深植于人类文明的底色之中,并在每一次凝望星空、抚摸土地、举杯邀月时,悄然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情感。
活动
你了解过亚历山大·洪堡吗?
洪堡透过自然景致“读出”各文明及其内在精神,你是否也在大自然中拥有过某种辽阔而深远的体验?
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
《宇宙》一卷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扫码领券后折合5折优惠
-End-
观点资料参考:
《宇宙》(第一卷)(第二卷)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用一套书,装下“宇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