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几个世纪以来,众多博物学家的研究已清楚地表明,所有生物都存在于一个庞大的相互作用网络中。但这更多的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不是可以用定量方式表达的确切思想。
现在,两项新的研究量化了人类与动物在地球上存在的关键特征,在将这些直觉性的想法转化为具体、可量化的时间序列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一项研究发表在《自然·生态&进化》,表明当前人类生物量的移动规模,是所有野生陆地哺乳动物、鸟类和节肢动物总和的40倍。
另一项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研究显示,自1850年以来,野生陆地和海洋哺乳动物的总生物量下降了约70%;相比之下,人类的生物量增加了约700%,家养动物增加了400%。这两类生物合计的生物量如今接近11亿吨。
移动中的生命
狼在蒙古草原上每年行进超过7000千米;与此同时,北极燕鸥会在其每年一度的迁徙中从南极飞到北极。与这些横跨陆地、海洋与天空的长途旅行者相比,人类似乎更像是“终极宅族”。然而,第一篇研究的结果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移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持续的活动既塑造了自然世界,也塑造了人类社会。然而,在此之前,人们从未对不同物种的总体移动规模进行过比较。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指标——生物量移动度规(biomass movement metric),它是通过一个物种的总生物量(即该物种所有个体的总质量)乘以其一年内的平均移动距离来计算的。通过在全球尺度上计算这一指标,研究人员就能够量化不同动物类群的总体移动,并与人类进行直接比较。
研究团队汇总了数百项历史与现行研究的数据,计算出当今人类生物量的移动规模,是所有野生陆地哺乳动物、鸟类与节肢动物总和的40倍。
研究团队按照交通方式对人类移动进行了分类。他们发现,大约65%的人类生物量移动是通过汽车或摩托车完成的,10%是通过飞机,5%通过火车和地铁,另有20%通过步行或骑行。令人惊讶的是,仅人类步行产生的生物量移动就比所有野生陆地哺乳动物、鸟类和节肢动物的总和高出6倍。
平均而言,每个人每天以各种方式行进约30千米,略高于野生鸟类的日均迁移距离。相比之下,野生陆地哺乳动物(不包括蝙蝠)每天仅移动约4千米。在空中,人类乘飞机所产生的生物量移动是所有飞行野生动物的10倍。事实上,研究团队发现,仅一家航空公司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全球所有野生鸟类的总和。
![]()
人类的生物量移动远超过所有陆地动物的总和。(图/Itai Raveh)
这不禁令人感叹!我们常常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力,并认为与之相比,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实际上,即使是我们在自然纪录片中看到的非洲大迁徙——地球上最大规模的陆地迁徙之一——也几乎无法与一次世界杯赛事期间来自世界各地人群汇聚所产生的人类生物量移动相提并论。
目前,超过98%的野生生物移动发生在海洋中,但即使如此辽阔的栖息地,也已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研究表明,自约170年前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急剧增加,而自然界动物的移动则锐减,下降到可能威胁生态系统平衡的水平。具体而言,人类生物量的移动量飙升了4000%,而海洋动物则下降了约60%。
![]()
过去170年生物量移动的变化(以每年十亿吨·千米每年为单位)。自1850年以来,海洋生物的移动减少了60%,而人类的移动却增长了4000%。如今,各种鱼类的移动占海洋移动的85%,其余的由浮游动物(约10%)和海洋哺乳动物(约5%)组成;而人类现在的移动主要是通过汽车或摩托车(约65%)、步行或骑自行车(约20%)和飞机(约10%)来完成。(图/Rosenberg et al. /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研究人员表示,也许很难直观地理解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有多大,但生物量移动指标为此提供了一个定量衡量标准,揭示了地球上真正的力量对比。如今我们知道,动物的移动对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而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通性亦是其生存所必需的。全球动物移动的衰退,已成为对全人类的一个警示。
畜牧业繁盛的背后
动物物种很少在一夜之间消失,它们的数量通常是逐渐减少的。但早在灭绝之前,一个物种的数量可能会低于能履行其生态角色所需的阈值,从而引发自然界的深刻变化。
在第二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首次计算了自1850年以来,地球上所有哺乳动物物种的总生物量。结果显示,在这一时期,野生陆地与海洋哺乳动物的总生物量下降了约70%,从约2亿吨减少至仅6000万吨。与之相反的是,人类的生物量上升了约700%,家养动物增加了约400%;二者合计的生物量如今约为11亿吨。
![]()
1850年,野生哺乳动物占全球哺乳动物总量的50%,而今天这一比例仅为5%。(图/Itai Raveh)
尤其是,研究人员发现,由于工业化捕捞与猎杀,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的生物量出现了显著崩塌。如今,海洋哺乳动物的总生物量仅为1850年时的30%。
为了感受这些哺乳动物生物量分布变化的后果,研究人员采用了一个有趣的比较方式——把全球每年使用的化肥总量,与20世纪被猎杀的300万头鲸鱼所对应的“缺失鲸粪量”进行对比。因为这样就会发现,这两个数字竟然不相上下。
研究人员表示,建立野生动物种群的定量历史基线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我们避免所谓的“变化基线综合症”——即人们对自然环境状况的标准逐渐滑移。这项研究为建立这样的全球基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来源:
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human-dominance-soars-while-wild-biomass-and-movement-decline
https://wis-wander.weizmann.ac.il/life-sciences/humanity-rises-wildlife-recedes-two-studies-show-extent-human-domination-over-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25-02863-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3888-z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Three-shots / Pixaba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