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脉的硝烟还未散尽,仅仅一周之后,9月26日,这位被争议缠身的“艺术大师”已然衣冠楚楚地站在了英国伦敦的聚光灯下,为他的新展览“火药与抽象”揭幕。
![]()
这行程安排堪称“行云流水”:在中国炸完山,转身就去西方搞抽象。
展览名称本身也让国内网友直呼“抽象”——可不是吗?把破坏世界屋脊脆弱生态的行为称为“艺术”,这逻辑本身就已经足够“抽象”。
![]()
![]()
这份“潇洒”离不开资本的护航。
纪录片女王邓文迪,这位蔡国强相识二十余年的“好友”兼重要金主,早已为他铺就了国际舞台的红毯。
![]()
从2002年结识开始,邓文迪就深度介入蔡国强的商业艺术版图,不仅重金投资其项目,更在2016年斥巨资打造好莱坞班底为其拍摄纪录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将他捧上“国际艺术大师”的神坛。
![]()
广岛奖、美国艺术勋章、洛克菲勒三世奖...这些金光闪闪的行业顶级奖项,无一不是资本运作的果实。
这位顶着如此多“大师”光环的人物,却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点燃了破坏性的火药,事后还轻描淡写地声称不知此举会污染环境。
要知道,这位“大师”的项目可是前后在法国和富士山因为环保原因被否过的。
然而什么也阻挡不了他想“爆炸”的心。
![]()
![]()
人们不禁要问:被资本和奖项层层包裹的“艺术大师”,他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良知究竟还剩下多少?
这份“潇洒”的背后,是对自然与文化赤裸裸的轻蔑。
指望他自觉承担修复喜马拉雅山的生态,无异于天方夜谭。
事实也的确如此,事情发生多天之后,有记者去拍摄,发现山上到处是垃圾,烟花筒散落在地上无人回收,被炸翻的孔洞更是没有回填。
![]()
![]()
![]()
喜马拉雅山在藏文化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山,巨大的爆破声响和化学残留物对这片低温少雨、生态脆弱、降解能力极差的净土意味着什么,稍有常识就能知道。
所谓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在高寒环境中降解需要数十年,爆炸冲击波直接撕裂草甸,埋下山体滑坡的隐患。
而蔡国强团队对此的解释,竟是将破坏行为浪漫化为“感谢动物帮忙大闹天宫”,将神圣信仰降格成了商业噱头。
![]()
这与他在西方项目中表现出的谨慎形成鲜明对比。
再看他的“累累前科”——1993年长城600公斤火药的爆破,2024年泉州无人机烟花污染,哪一次有过彻底的环境修复交代?
![]()
讽刺的是,长城爆破那一次,32年后在香港的拍卖会居然卖出了2200万,千年长城成了道具。
![]()
所谓的“艺术创新”,不过是重复破坏自然的套路。
而这个活动竟能以“环保材料”为由,绕开《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要求的严格环评,仅凭县乡三级草草批准。
地方政府为了商业利益而牺牲生态红线的短视,成了蔡国强团队精准利用的漏洞。
当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媒发出“艺术边界在哪里?生态红线在哪里?”的尖锐质问时,公众的愤怒早已超越了单一事件。
这是一种对“精英免责”的集体控诉——凭什么普通人破坏环境都要坐牢,而顶着“艺术家”光环、有金主撑腰的蔡国强,就能在炸毁神山之后,拍拍身上的尘土,“潇洒”地飞往伦敦享受掌声?
时间在流逝,热搜会降温,公众的记忆或许会被新的喧嚣覆盖。
但喜马拉雅山不会忘记,那些被迫离开家园、承受着污染与惊吓的野生动物不会忘记。
那片被火药灼伤的土地,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可能艰难愈合。
![]()
蔡国强在伦敦展厅里的笑容有多“潇洒”,喜马拉雅山的伤口就有多刺眼。
他的“潇洒”离场,踩在了自然母亲的伤痕和千万普通人的愤怒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