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每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会为您献上一篇“每月新书特别介绍”。
在每月新品中,它们或许更加特别,让人忍不住想跟大家多聊上那么几句!
希望这个系列书单能成为一座伫立在文字之海的小小灯塔,能帮你找到最心仪的书籍;也希望它会是一座牢固的桥梁,让我们彼此以书相连,以微小的力量推动文明。
※当月全部27种新品简介,参见本期二条。
01
粗糙:轻松解决拖延症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
帮助超20万人解决“拖延症”的实用指南
本月想特别介绍给大家的第一本新书,写给所有被“拖延症”困扰的人。
或许你也经历过这些瞬间:
工作或作业截止在即,却忍不住一遍遍整理桌面;立下健身计划时斗志昂扬,执行起来却瘫在沙发刷剧;重要消息反复斟酌,最终三天后才点开那个对话框……
这是因为“懒”吗?显然不是,所有深陷在“拖延症”的人,其实都很想完成那件事,脑子里无比清楚该做什么,身体却一点也不想动。
只能无比清醒地感知到截止时间在步步逼近,脑海中不断预演着即将到来的失败,在焦虑与自责中备受煎熬。
![]()
所以,“拖延症”有救吗?有救,而且不难。
这本《粗糙:轻松解决拖延症》会告诉你:拖延不是懒惰,而是情绪问题,而“粗糙”正是破解它的答案。
《粗糙》脱胎于作者陈海滢老师的真实课程,他曾经用这套方法解决过20万+用户的拖延症问题,在他看来,所有那些被我们定义为“拖延症”的行为:
比如让你在截止时间前疯狂收拾屋子的冲动,那些计划热血却半途而废的挫败,那些卡在细节里不肯推进的纠结,其实都是因为背后藏着未被看见的情绪——
可能是对任务的抗拒,可能是对失败的恐惧,也可能是曾经被保护过的“讨好模式”在作祟。
![]()
在书里,陈海滢老师把“拖延症”精准地分成了六种类型,从它们彼此的最深层情绪入手,条分缕析地讲清了到底是什么情绪导致了“拖延”。接着又基于每一种“拖延症”的特点,给出了一套基于“粗糙”的、不抽象、不说教、接地气、能共情的解决方案。
从认知调整,心法理念,再到具体的行动工具,清清晰晰,帮你从“动不了”到“可以开始”,从“卡住”到“流动”。
说真的,“粗糙”,其实是一种更有力量的行动哲学,粗糙不是敷衍,而是主动降低启动门槛,让行动有机会发生。
不是非要完美,才值得开始。不是准备好了,才有资格行动。
所以,如果你也正被拖延困住,粗糙地把这本书翻开,改变就在路上了。
02
不止于正义:法律人的读书会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
四位法学教授合著的“读书笔记”
二十年前,北京的一间小茶馆里,四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法学“青椒”,办起了一个读书会。每周聚一次,读书、讨论、争执……
那时的他们一定想不到,这个从贫穷而迷茫的北漂岁月里生长出来的读书会,竟会变成一本书。
《不止于正义:法律人的读书会》,是赵宏、陈碧、李红勃、罗翔四位老师合著的读书与观影笔记。
![]()
不过,他们读的不是法典和案例,而是《叫魂》《金阁寺》《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长安三万里》《七号房的礼物》《好东西》…….讨论的也不仅仅是法律,更是爱、自由、敌意、正义,以及“人如何成为人”。
![]()
在这本书里,你能读到四位老师关于法治的讨论与反思,关于哲学的思考,关于文学的触动……但一切的讨论,最终都落在了“人”本身。
人该如何相处,如何判断是非,如何在复杂的人性里坚持一点点光?如何才能不对正义绝望,不把温柔留给远方,从我们自己开始,去建造那个最小单位的堡垒。
除了智识与思考,这本书里还有一个极其打动人心的细节:争执。
![]()
他们常常读同一本书,却给出完全不同的解读。有时针锋相对,有时立场迥异。但他们从不怕冲突,也不急着说服彼此。争执,是他们彼此理解的方式,更是友谊生长的土壤。他们敢于表达,也敢于被冒犯;争得激烈,下一篇又能一起聊起新的话题。
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会——思想可以碰撞,情谊不会受伤。
这大概是读书最好的模样了吧。
03
正念的奇迹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
全球畅销超500万册的“正念”指南
你是不是也这样觉得?
想把生活过好,前提就是把一切都掌握好——时间管理得完美、目标清晰明确、情绪时刻在线。
但现实又是不是总会反着来?
我们总想着“等有空了再好好生活”——等忙完这个项目,等孩子大一点,等存款多一些……
可那个“合适的时候”,总是不来。
于是生活就一直在“准备开始”的路上,却从未真正开始。
但其实,“好好生活”一点儿也不难。这本温柔的小书,会给你带来一场奇迹。
《正念的奇迹》最初是佛学大师一行禅师写给友人的一封长信,后来整理成册,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全球畅销超过500万册,被誉为“对抗焦虑的终极指南”。
![]()
但它不讲高深哲理,也不塑造遥不可及的修行人设。它的语言平实、温柔、清澈,只叙述一件小事“正念”。
什么是“正念”?
一行禅师说,正念就是“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也就是说,要清醒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而不是任由念头飘忽、情绪乱跑。
说得更简单一点——
吃饭时,只吃饭;走路时,只走路;说话时,只说话。
把注意力,完整地交给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这一件事。
![]()
它可能是洗碗时指尖感受到的水温;是走路时脚底踏地的回响,是焦虑来临前,那一刻起伏的呼吸与心跳。
这本书里提供了32种正念练习方式,全是这样简单得“毫无技术含量”的动作:专注呼吸、微笑、吃一口饭、走一步路……它们不需要佛学知识,不需要你去去山林庙宇,甚至都没必要等自己准备好。
这就是正念。它只是一种极微小的“动作”,但如果你真的能将这种“动作”融入生活,它就会变成“活法”。
因为它会持续提醒你,把脚步放慢一点,把眼睛睁亮一点,把每一分钟都过得更清楚一点。
![]()
于是你会发现,你突然没有那么再急于证明自己,不再纠结过去,也不再焦虑未来。
你只是,愿意好好活在当下这一刻。
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04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
茨威格经典作品,姜乙译本
余华说他读《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时,每分钟心跳在八十到九十次之间——那种久违的阅读激动,像被一只手攥住了呼吸,却又没有生命危险。
这是茨威格的魔力,他总在最细微的情感褶皱里,藏着足以掀翻人心的风暴。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茨威格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的中篇,讲述了C夫人,一个贵族老太太、一位“循规蹈矩的好女人”,在人生中一段无人知晓的二十四小时里,突然燃起的狂热、失控与崩塌。
![]()
那是C夫人一生中少有的放纵,却也让她第一次看清自己:原来在被规训的得体之下,还藏着个渴望燃烧的灵魂。
茨威格的笔像把锋利的手术刀。他写C夫人从完全自控坠入失控,从冷静到狂热再到虚无的撕裂;写她在激情与责任间的挣扎,像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般精准。
你会看见社会规训如何把女性的欲望压成薄片,又如何在某个偶然的缝隙里,让被扼杀的自我突然破土而出——
那二十四小时像道隐秘的伤口,烙在她心上,却也像束光,照见她曾怎样热烈地活过。
![]()
本月推荐的新版,由译过《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姜乙老师,从德文直译而来,她真的特别懂如何还原茨威格文字里那种绵密的、近乎灼烧的心理张力。于是——
你完全不会觉得C夫人的独白是译文,那分明是从她的心底最深处,直接流在纸上的情绪。
这是是一本关于压抑与欲望的书,也是一封写给“沉默的大多数”的情书。那些不曾说出口的想逃、想爱、想不顾一切的念头,在茨威格笔下终于获得了存在的权利。
我们或许终其一生都未曾真正离开过什么。但在某个不被记录的一天,我们可能曾在极小的时间缝隙里,活出过一个被扼杀的自己。
05
多希望我能拉住你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
国际自杀预防协会主席撰写的心理危机干预指南
这本书所关注的,是一个极其严肃与沉重的话题:“自杀”。
我们很少谈论“自杀”。不是因为它离我们很远,而是因为它太近了,近到一提起这个词,空气就凝固了。
我们害怕说错话,害怕一个词就变成压垮对方的稻草,于是下意识地回避、转移、沉默。
但这本书会告诉你,真正危险的不是靠近,是沉默。
![]()
这本书的作者是国际自杀预防协会主席罗里・奥康纳教授,他是《国际自杀预防手册》的主编、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在心理危机干预领域深耕了近 30 年,你会在这本书里学到:如何提出开放式问题,如何帮对方制定短期安全计划,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专业帮助。
清晰、具体、易执行,不仅专业,也真正可用。
在书里,他用大量数据、真实案例,说清了很多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误解,比如,自杀不是“想不开”,不是软弱,也不是情绪的临时爆发,而是长期心理困境、孤立感与绝望感叠加的结果。
他也用大量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告诉我们——
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时刻,可以伸出手,拉住他们。
![]()
例如,从一个人的生活状态里,看见“危险信号”:疏离、沉默、送别物品、睡眠紊乱、突然的告别暗示、情绪剧烈波动……这些细节,单看可能毫无意义,但当你读过这本书就会知道,一旦它们拼起来,就会构成一个缓慢却危险的下滑斜坡。
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斜坡陡下之前,伸出一只手。
我想,这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工作者,也适合老师、家长、志愿者……每一个曾为别人担心,或曾为自己沉默的人。
人生而有限,但人并非无能为力。
06
黄梅雨季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
复旦诗派代表诗人的诗歌精选集
这是风靡20世纪80年代上海校园名诗《黄梅雨季》作者、复旦诗派灵魂诗人甘伟的诗歌精选集,共精选收录146首诗作。
甘伟的早期作品多是抒情的、细腻的,有着八十年代那种极具辨识度的温柔气质。而到了后期,诗里开始多了很多沉思与冷静。他写死亡、写命运,也写人活着时的困惑和选择。他并不试图在诗里讲道理,却总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入一个又一个安静又锋利的问号。
![]()
很多当代诗人以技巧立身,但甘伟的诗歌语言更像一种体悟。他的诗,不晦涩,不虚伪,不追求意象的迷离,不将语言塑造成意义的黑洞,始终以真实、纯粹、真诚的底色,表达生命本真情感。
从校园里的细腻感伤、缠绵悱恻,到生活中的平静叩问、深沉理解。
初读他的诗,你可能偶尔会觉得语言过于朴素,他的诗明明没有技巧的繁复,却自带韵律与情感密度,只是极少的字,就能涌出极深的感受。
看似是平常几句,诗行的转角处却总能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回身。
因为,那是真正被生活“炼”出来的句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