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的篇章为《 顺着历史学古诗 》—— 《春望 》 。
《春望》由“诗圣”杜甫,于“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时所创作。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等少数亲信西逃。“马嵬 (wéi) 之变”( 逃到马嵬坡时,发生兵变,杨贵妃被杀。 )后,玄宗和太子分道扬镳。玄宗南下四川,基本放弃了权力,当了太上皇;而太子李亨率军北上,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
杜甫当时只是个八品小官,唐玄宗逃跑的时候,他都不知道。但当他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马上就把妻子儿女安置到鄜(fū)州(今陕西富县),自己只身北上去追随唐肃宗。
只是北上的路早已被叛军掐断,所以杜甫出发没多久,就被俘虏并押回了长安。当时,长安城被叛军抓的大官比比皆是,杜甫地位太低,叛军顾不上理他,就又把他放了。于是,他就滞留在了长安……
皇帝是什么情况?
杜甫不知道
家人是什么情况?
杜甫也不知道。
又一个春天降临了,杜甫感时伤世,写下了这首《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ēn)。
“国”,在古代指国都,也就是长安,和下一句的“城”是一回事。
“烽火”,在这里泛指战火。
“簪”,在《平水韵》中归入下平“十二侵”部,和“深”“心”“金"押韵,因此,可以读作zēn。
![]()
所以,这首诗的意思是: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到来,城里荒草深深。
感伤国事,看花开不禁流泪;别离家人,听鸟鸣反觉惊心。
立春以来,战火已连绵三月;家信珍贵,每封都价值万金。
愁绪烦扰,白发越搔越短;头发疏稀,几乎没法插上发簪(zān)。
全诗对仗完美,冲突鲜明,尽显家国情深:
对仗完美。中说过,五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需要对仗,但本首诗首联也对仗。
(书中提到首联中的句内对,“山”对“河”,“草”对“木”,但我认为此处句中对不典型,故略去,谨在此作一点标注。)
冲突鲜明:
“破”和“在”是一对冲突。山川无情,不管人事变迁。
“春”和“深”也是一对冲突。敌兵残害,百姓凄惨,亭台楼阁起荒草,繁华长安沦为野地。
“花”和“泪”又是一对冲突。花开本美,见之却不禁落泪。
“鸟”和“惊”还是一对冲突。鸟叫本为快乐的声音,却令人惊心。
这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叫以乐景写哀。景越美,心越痛,景和情之间反差越大,冲突越深。
家国情深:
对国,他是“感时花溅泪”;对家,他是“恨别鸟惊心”。
对国,他看到“烽火连三月”;对家庭,他想着“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6岁的杜甫,为了国、为了家,把头发都愁白了,愁没了!
先写景,再抒情;先写国,再写家,最后落到自己。杜甫的眼里永远有国、有家、有朋友,还有老百姓,这是圣人人格,也是后人称之为“诗圣”的重要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