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既是校园书声琅琅的开学季,也是致敬师者耕耘的教师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戒除毒瘾的无声战场,戒毒人民警察以警徽为灯、以教诲为桨,为迷失的灵魂摆渡重生之路。他们既是场所安全的坚定守护者,更是迷途者回归正途的“灵魂摆渡人”。
金秋九月,贵州省戒毒管理局微信公众号以“师者警心”为主题,分享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中,那些用希望点亮黑暗、用坚守唤醒新生的教育戒治故事。
今日,给大家讲述贵州省女子戒毒康复所师者——马超的故事。
![]()
在贵州省女子戒毒康复所,时间仿佛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这里记录的不仅是日历的翻页,更是生命重新拔节的声响。民警马超的工作日志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写满了“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细腻篇章。这是一场看似单向的救赎,实则是一场“助人自助”的温暖传承,一场关乎信念、责任与成长的双向奔赴。
绝望的坚冰与信任的初融:无声的破局
“我爸妈都不管我,你难道会比他们还管事?”这是来自未成年戒毒康复人员小安一句充满敌意且绝望的质问。小安初入自愿戒毒康复所时,整个人被强烈的惶恐与不安裹挟。一方面,她怀揣着摆脱毒品的微弱希望;另一方面,对未知的恐惧和对世界的不信任,让她深陷“想戒又怕戒”的剧烈心理冲突。这个曾经的“留守儿童”,在成长关键期缺乏家庭关爱和正确引导,初中辍学后脱离了正常成长轨道,误入歧途。
深耕教育矫治一线十余年的马超深知,在自愿戒毒康复所里,小安首先是需要被理解的病人、是亟待疗愈的受害者。教育的艺术,始于接纳与看见,马超抛开了冗长的说教,转而进行一场无声的“破冰”行动:清晨一句“美好的一天开始了”的鼓励,饭点时一句“好好吃饭”的叮嘱,夜深时一声“该睡觉了”的提醒,生理期一杯递上的温热红糖水,身体不适时一次及时的医者关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关怀,如同涓涓细流,持续滴落在小安冰封的心田。信任,在这一点一滴的温暖中悄然滋生。入所第五天,小安主动找到马超:“警官,我想和你谈谈。”这扇心门的微微开启,是教育矫治迈出的最关键一步。
模糊的画卷与担当的画笔:绘制重生的蓝图
深入的交谈,揭开了小安内心最深的创痛——两岁起父母便常年外出务工,亲情的纽带早已断裂,“缺爱”是一切问题的核心症结。马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她的角色从一个管理者,迅速切换为一个细致的“诊断师”和“设计师”。她为小安量身定制了以“家庭关系重建”为核心的个性化教育矫治方案。主动联系小安的父母,恳切地阐明家庭关爱对于女儿彻底戒断毒品、重启人生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正视自身角色的缺失,唤醒其沉睡的责任意识。同时,她联合心理咨询师、康复训练师,建立起“爱启新生”微信服务群,将专业的教育矫治力量与家庭的情感力量编织成一张坚实的支持网络,协助小安与父母重建那座中断了十余年的情感桥梁。
教育的契机,出现在一次“弹性兴趣爱好”培养时,电脑出现故障,马超正准备找维修师傅,小安一句“我来!”,三两下电脑竟然鼓捣好了,随即说道“下辈子有机会读书我就学计算机。”马超意识到,这可能是小安内心深处的兴趣所在,而且一份学业能给小安的未来注入长久动力。在小安解除协议前一周,马超多方奔走,最终为辍学一年有余的小安争取到贵阳某公办职业学校2025级计算机专业的入学资格。当求学的希望之光照射进现实,小安的眼神里,终于驱散了迷茫。
成长与治愈的共鸣:深刻的双向奔赴
金秋九月,在马超与家人的陪同下,小安顺利重返校园。临别时,小安哭着说“警官,是你们告诉我,我的人生还有价值,真心想帮我学点东西,为我以后着想。”寥寥数语,是马超辛勤付出的收获,也是戒毒康复所里教育矫治工作最丰硕的果实。
泰戈尔曾说:“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戒毒康复所的民警们正是这样的追光者,她们在“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中,既帮助自愿戒毒康复人员走出阴霾,也完成了自我的修炼与成长。警心为师,师者警心,这场双向奔赴的救赎,不仅让自愿戒毒康复人员开启了人生新篇章,更彰显了司法行政戒毒警察超越职责的温度与力量。
来源:省女所
作者|摄影:李倩
2025年第736期(总第12462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