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章来源:博古睿研究院
2025年9月12日晚,博古睿讲座系列第39期“当科幻遇见脑智能科学”在中信书店·三里屯店举办。本次讲座由科幻作家宝树与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教师葛鉴桥主讲。
讲座围绕宝树近期出版的科幻作品《你已生活在未来》展开。本书收录了宝树2022—2023年担任博古睿学者期间创作的多篇小说,在技术发展的维度下探讨了家庭、情感等近未来私生活领域的变迁。
两位主讲人分别从科幻创作和科学研究的角度展开讨论,介绍了他们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文学与现实交互等话题的思考。首先,宝树简要介绍了技术奇点、AI创作、新科幻运动等议题出现的背景与现状。随后,葛鉴桥从脑科学研究现状、技术永生、科幻对科学研究的启发等角度,拓展和回应了宝树的观点。最后,两位主讲人与现场观众共同探讨了AI在科幻创作领域的潜能、科技伦理限度等问题。
你已生活在未来
——当科幻遇见脑智能科学(上集)
你已生活在未来
——当科幻遇见脑智能科学(下集)
宝树:
奇点前夜的科幻创作
![]()
作为一种与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的文类,科幻强调现代科学的世界观,也就是世界的可认知性、系统性、自洽性。科幻是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创作。介于科技与现实之间的科幻,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生活维度,想象新生活的可能性,从而帮助人类创造新的生活。
宝树提到,我们正处在奇点临近的转折点。当技术发展突破临界点,演变速度将呈现指数级增长,远超人类的理解和控制的范围,带来彻底而深刻的变革。现阶段,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就是奇点前夜的重要表征。我们不得不承认,奇点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加速变化的技术奇观中,稳定的现实已经瓦解。当下的生活是相互嵌套的多重现实。由于科技发展的速度、普及的广度有所不同,同一个世界的不同个体仿佛处在不同时空。多重现实塑造着我们的日常,例如乡村与城镇的技术时差、不同国家之间基础设施发展程度的差异,以及实验室的前沿科技与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科技之间的差距等等。科幻的意义恰恰在于,打破不同现实之间的区隔,揭示现实的多重性。
同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在改变着科幻作家的创作方式。宝树指出,今天的科幻作家已经无法再像阿西莫夫那样创作,因为曾经遥不可及的科幻想象已经进入现实,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基因检测、基因编辑在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经典的科幻命题,例如时空穿越、外星文明、机器人三定律等等,不再是新锐作家所重点关注的叙事。旧的创作模式正在被抛弃,新的创作方法尚在形成。
AI写作等新的创作工具也带来了一些实际问题。宝树提到,或许有些作家正在滥用智能软件,拼凑不同文本,抄袭原创作品。另外,还有一些商业转化的可能性,比如通过AI读取大数据来定制让个人沉浸体验的叙事产品。类似的现象给创作者带来了不少挑战。《你已生活在未来》中有多篇故事也讨论到了相关议题。
宝树认为,对科幻创作而言,现阶段的AI写作仍然无法取代人类写作。当下的AI科幻作品容易堆砌科学名词,充满漏洞,缺乏完整、复杂、逻辑严密的内核。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人类中心的写作方式正在瓦解,在向“后人类”发展的过渡阶段,创作者们需要在行动中调整和适应与技术的磨合。
最后,宝树呼吁,面对未知,尽管有诸多担忧,但我们应该从更高维度看到整体智能水平的提升,享受奇点来临前的机遇与挑战。
葛鉴桥:
脑智能研究与科幻的启示
![]()
作为脑科学研究者,葛鉴桥首先介绍了北大的脑科学研究平台,以及无创研究人类脑结构与功能的脑影像技术。通过使用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等专业仪器扫描人脑,研究者可以用得到的脑影像来分析大脑智能在思考时的活动状态。
这样的研究技术不仅能够从生理层面帮助人们理解大脑的思考方式,还能探索脑与智能方面一些经典的哲学问题,例如与自我意识有关的神经机制(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剖析人类情感的神经基础,比如爱恨情仇等情绪的产生、变化、消解。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或许就是人脑发展的新机遇。葛鉴桥提到,人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系统,虽然经过百万年的演化,但是从未遇到人工智能这一级别的全新智能挑战。
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智能。例如,一项对信息技术和人类记忆模式的研究表明,搜索引擎的使用改变了人脑记忆:我们不再记忆信息的具体内容,而是记忆信息的储存位置;互联网成为了人类的集体外部记忆,只要能够在网络中定位所需信息,就能完成记忆的储存、交换等。
另外,脑智能的发展或许还能够拓展人类生存的极限。人类脑皮层的神经元并不会像身体其他细胞那样不断更新,而是终身“服役”。如果要寻找一个稳定的自我,那么皮层神经元或许是最好的对应。目前,脑智能研究和哲学领域都在探讨“脑中永生”的可能性。当有合适的外部智能体支持(如脑机接口技术、超越生命体寿命的神经元移植),那么个体在他人眼中的“客体永生”或许可以实现。至于个体在自身主观意识连续性上的“主体永生”,其可能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葛鉴桥认为,面对类似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积极适应变化。这并非独属于科学研究的思维和能力,科幻作品同样可以帮助人们扩展想象和理解未知。科幻是科学研究的思想实验,可以在社会和文化等不同层面推演科学发展带来的影响。科学在科幻中得到了预演。葛鉴桥认为,科学研究者可以学习科幻创作者的“全流程模拟”思维,在开发新技术的同时设想它为现实带来的多重影响,从而调节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此外葛鉴桥提到,科幻还拥有一种脑智能技术目前尚未拥有的独特能力:将思想注入人们的心灵。故事作为思想的载体,可以无形地传递信念、知识、情绪,并通过个体累积改变集体意识。这一点是科学仍需探索和学习的。
问答环节
问答环节,现场观众围绕“科幻与科学的互动”、“AI 写作的影响”、“想象的限度”、“技术的伦理底线”等话题与两位主讲人展开讨论。
关于科幻与科学的关系,宝树认为,二者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实际上是一体的。许多科技工作者本身就是科幻爱好者或创作者。而作为创作者的宝树,更关注科幻在当下面临的内在挑战:如今生活的精彩程度,或许已经远超不少科幻作品的想象。
科幻可能滞后于科技发展。《你已生活在未来》中收录的《我的高考》一文写于2013年前后,故事设定在2027年。最初创作时,故事设定主人公通过短信沟通。2025年,在为出版小说集整理书稿时,宝树却发现,现实中的即时通讯方式和沟通习惯已与当年的设定不符。所以他重新修订了故事细节。
![]()
《你已生活在未来》
作者:宝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5年8月
在技术加速发展的今天,科幻创作者不得不抱有些许危机感。特别是科幻读者群体整体偏年轻,而随着自身的年龄增长,创作者可能面临与读者的代沟问题。这需要创作者保持开放的心态,通过主动了解新技术发展来贴近读者。
针对AI写作这一话题,宝树认为,在人工智能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下,创作界仍需探讨写作的伦理,创作者也需探索智能工具的合理使用方式。目前,AI全篇创作的科幻小说基本难以发表,但科幻创作者可借助AI获取灵感、完善想象细节。当创作者因具体细节问题而导致创作中断时,可借助大数据形成的词库实现更加精准的表述。《你已生活在未来》中有一篇故事设定文中人物用AI创作了诗歌,实际上这首诗就是宝树用AI辅助创作的。这种现实与故事的互动,也能打破二者的边界,促使作者和读者共同思考自身与生活的关系。
与AI写作相似,脑智能研究同样面临科幻与伦理的边界问题。尽管最新技术已经在探讨意识上传的可能性,研究者仍需要承认个体在生物与心理层面的多元性和不可替代性。意识上传不代表对个体意识复制成功,个体的经验在个体意识之外还有具身表达。
葛鉴桥总结道,从基础科学研究到技术真正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其间的距离仍相当漫长。或许科幻想象能帮助我们推演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而减少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主讲嘉宾
宝树
作家
2022—2023博古睿学者
科幻小说集《你已生活在未来》作者。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专委会委员,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分委会委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学士、比利时鲁汶大学硕士。著有《观想之宙》《时间之墟》《七国银河》等五部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发表约百万字,散见于近年的《人民文学》《花城》《小说界》《科幻世界》《知识就是力量》等文学及科普期刊,并已出版六部选集。屡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华语科幻星云奖的主要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日、意、德、俄等外文出版。
对谈嘉宾
葛鉴桥
大脑智能与认知功能专家
2021—2022博古睿学者
现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讲师,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物理学学士、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经济学双学士,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专注于大脑智能与认知功能的研究,主持并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脑计划重大专项等,在国际前沿期刊如PNAS等发表多篇论文,曾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2008年葛鉴桥与合作者通过脑功能成像研究率先提出人脑使用不同的认知神经策略理解并看待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这两种形式的智能。
《你已生活在未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初审:黄岭贝
复审:薛子俊
终审:赵 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