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塞焉知
作者 | 张铁兴,华东政法大学
背诵行为独立性原则
之前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诚然,要想建造起知识的宫殿,必须有深厚而牢固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学习是种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需要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深入反思和细致雕琢。
没有人读了一个月王泽鉴就会突然变成民法大师,但是背三天书却很有可能在期末考试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如果把考试比作一场眼前必须面对的末日灾难,比起深挖地基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在有限的时间内建造一座坚固耐用的堡垒可能更为有用。由于法学生在考试之前普遍存在背诵行为,独立于平时的课堂学习之外,故称为“背诵行为独立性原则”。
毕竟,学习就是学习,考试就是考试。杀鸡就用鸡刀,杀牛就用牛刀。杀鸡用牛刀,可能并不趁手,用学习的方法来应对考试,可能效果并不理想。杀牛用鸡刀,可能无法下手,用考试前的突击复习,可能并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最大信赖原则
深刻的理解对背诵固然重要,但无论是系统通读教科书,还是细致的听课,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是非常奢侈的方法,只适合前期或时间充足的情况。
而且,深入学习的过程也是知识碰撞的过程,许多教科书在讲解一个知识点都会呈现作者的独特观点和比较法内容,在众多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下,反而会对背诵产生压力,不断怀疑背诵的内容是否正确,扰乱节奏和效率。
更为恰当的方法应当是:“先记住,别管为什么”,哪怕参考教材是XXX。因此,一旦选定了背诵资料,就应当抱着最大的诚实信赖,在结束考试之前,最好把给定的观点当作唯一正确的答案。毕竟,重要的不是答题人自己怎么想,而是命题人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
只有在背诵资料存在缺陷或理解却有困难的例外情况,才应当回到参考书目和经典教科书中寻求答案,这种有目的性,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方法,更能在背诵中发挥效果和提升效率,而不是漫无边际的直接阅读教科书。
背诵学循环原则
随着背诵的进度推进,或许就会惊喜地发现,前面有疑问的地方,在后续的背诵复习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解答。法律解释的方法受到“解释学循环”的制约,即对整体的把握要建立在理解其组成部分的基础上,而对部分的理解又是建立在对整体的理解之上。背诵也类似,对整体的框架有了把握之后会加深对部分知识点的理解,对部分知识点的复习也会深化整个知识体系的记忆。我把这种现象称为“背诵学循环”。
从整体到部分原则
学习的过程是把书从薄读厚的过程,背诵的过程正好相反,是把书从厚背薄的过程。因此应当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先把框架和体系梳理完整,框定背诵的最大范围,然后再逐步完善细节和填充不足的部分。
事实上,经典教科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体系,大部分知识点都是按照:(1)概念;(2)特点;(3)性质;(4)要件;(5)效果;(6)分类等展开的,而对某一知识点的背诵和作答,也无非是从这些方面展开的。
合并拆分原则
如果一个知识点项下要点过多,尤其是超过五个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归类和合并,把具有相似属性或相同维度的几个点归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增强分散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
如果一个句子过于冗长,尤其是超过2行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拆分或提取句子的主干(例如主体+客体+内容),类似于分析英语阅读长难句。对概念的拆解往往就是特点的内容,把特点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概念。
回顾原则
我把知识点的回顾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特定时间回顾,有的人认为睡前回顾白天学的知识效果更好,也有的人认为在每次背诵前回顾之前的知识点效果更好,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自由原则。
另一种是不特定时间回顾,由于知识点之间是相互有机联系的整体,背诵一个知识点时,通常也会涉及到其他知识点的内容,我的习惯是在旁边标注涉及到其他知识点的页码,一旦有迟疑或模糊,立刻回顾。
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部门法对背诵的要求程度不同,比如民法和刑法总则逻辑性较强,所以很多知识点并不需要一字不差的背诵,而更多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法理学、宪法学和刑法分则的逻辑性相对较弱,需要直接背诵的内容更多。
同一部门法内部对背诵的要求程度也不同,比如一些关键的概念和要件,最好做到一字不差的精确记忆,在考场上才能“快准狠”的写出来,把时间留给记忆模糊或耗时较长的其他题目。而有的知识点比较冷门,不太可能作为命题人的关注点,就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做到熟悉即可。
点击进入下方小程序
获取专属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 | 王睿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