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长们聊天多了,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很多问题群里都大规模地讨论过很多次,甚至还专门组织分享过,也给过比较明确的建议。
但是当问题真正来临的时候,家长们还是不知道如何面对,需要反复地询问,对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真正地经历过事情之后才能成长,才能找到自己确信的“道”。
今天和一个认识好几年的家长聊天,发现我俩殊途同归地非常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件事。
那就是不管是所谓的学霸还是学习一般的普通孩子,最终都要回归到一点,就是想要学好,一定要尊重学习的本质。
恰好前几天有个孩子要小升初的家长,说孩子寒假想要提前学一下初中数学,问怎么学,我说一定要先把基础搞得扎实一点。
![]()
把基础学扎实,这其实就是一个常识。
但是这些年在外界择校、在各种什么2+4、1+3、0.5+3的影响下,所有人都把提前学当成了正常学习的路径,反倒是打好基础扎实学习成了不正常的学习。
今天看到一个挺好的比喻:
现在的教育就是把所有的碗都扔到地上,没被摔碎的就是好碗。
也就是说,所谓的教育是选拔,而且是反向选拔,谁更能受虐谁就能胜出。
但是受虐长大的孩子心理上千疮百孔,所以精神科都是被虐坏的孩子。
今天天气不好,挺堵心的,想到这一点就更堵了。
还是提醒初三家长们一个特别容易犯的错误吧,能帮多少是多少,当下阶段,能够保持孩子健康地走出校园阶段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做家长的我们,一定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海淀动手比较快,这周应该都考完了期中考试,西城下周考期中考试。初三上学期期末进行0.5+3的选拔。
这个政策存在一定的争议,质疑主要集中在学制是否合理、是否会造成教育不公以及一些学校虽然有此政策但并没有相应的教学能力上。
但是今年应该还是有很多学校继续这个政策的,按照去年的情况,有的学校会用初三上期中考试成绩做为主要参考,有的学校用初三上期末成绩做为主要参考。
不管是哪种,初三上的考试都很重要。
也因此,造成很多好学校尤其是重点班的家长们的集体攻坚,瞄准这次考试目标把弦拉满,就像大多数孩子在中考前的状态一样。
但是0.5+3本身名额要少很多,而且也不是拼命努力就一定能达成目标的。
很多孩子可能就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过于看重选拔结果,强调孩子一定要考上之类的,对孩子的认知造成很深的影响,甚至形成了执念。
万一这次没考上,孩子过于在意此事,甚至可能会影响中考的结果,更严重的甚至导致了后来的休学。
我今年知道的案例里有两三个都是从八下直升没有选上开始产生抑郁情绪的。
其中一个孩子又因为中考没进入家长强调的五金刚,执念过深,完全看不上自己中考考入的学校,高中刚开学就休学了。
所以,初三家长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破除对学校的执念。
一般而言,到了初三,学校的气氛烘托在那里了,孩子们看上去好像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努力,但是对他们当下的年龄和认知来说,他们已经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是每个重大考试都没有达成目标,每次没有达成都会增加一次重大挫折带来的挫伤,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
这些怀疑累加起来,每一次都是压倒骆驼的稻草,坚持到中考孩子感觉耗尽了所有的能量,那么高中开学的适应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好的状态是什么呢?
就是不强调每一次具体考试的结果,但是会持续稳定地努力,并能平心静气地接受自己最终考取的结果。
这就要把整个初三按照一年来规划和设定目标,而不是以每一次考试作为努力的时间截点。
就像小升初最疯狂的那几年,五六年级的孩子都在疲于应付各种乱七八糟的考试。
这对学习和抗压能力强的孩子来说可能无所谓,因为很多孩子就是以考代学的。
但是对很多抗压能力不那么强,学习需要细嚼慢咽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付出很多努力,但是全都没学明白,伤害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关于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上周在整理一个演讲内容时受到一些启发,分享给大家。
这是一个AI领域的独立咨询老师的演讲,她从做数字化转型直接去做企业AI转型的咨询。尽管这两个领域经常被混淆,但是其实差异还是蛮大的。
所以她在做项目中受到了很大的质疑也经受了很多现实的考验。
在克服了一系列的现实困难项目取得成功并且里面有很多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她思考总结中提到了关于学习方式的问题。
就是AI来临,风口出现时,没有很多时间去让你学习和成长,你需要在干中学,做项目遇到什么问题,就以终为始倒推进程,快速学习解决问题。
而传统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因为有很多成型的东西可以参照,采用传统的学习和做项目的方式会更稳妥更扎实。
那么她为什么有这样的能力?因为她就是适合这种学习方式的人。
当年高考她从高二下全校400名学生的倒数20%到高三上一跃成为年轻前30,就是突然开了窍,用了以终为始的学习方法,对着高考知识点各个击破。最终在高考时考到了北航,学了计算机。
做咨询的会有一些人喜欢自吹自擂,但是她说的这个学习方法的问题,我是信的,因为我还从不同渠道知道好几个类似的案例。
当然,这种学霸适合的方法,不是说我们告诉孩子去用他就能行的,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一个人学习能力中自我总结归纳能力的不同,是深度思考能力的不同。
有的人可能自然而然就会了,有的人可能怎么学也不一定学会。就像八少素的选拔,选出来的是底层思维方式就是适合快速学习现在的知识体系的那类人一样。
这种学习方式看上去不系统不扎实,但是确实能够快速见效,传统学习方式就是需要系统扎实日积月累一点一点消化。两种方式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看是否适合。
或者说,谁都想学快一些,见效快一些,但是你得有能力Hold住,否则就成了东施效颦,有效果,但是全都是反向的破坏性的效果。
那么,最终,我们说要尊重学习规律和学习的本质。
而学习规律对不同类别的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适合按部就班地去学习,这样学的更系统更扎实,基础知识学到一定程度自己就达到了融会贯通。
就像今天和我聊天的这个妈妈,女儿在数学上一直突破不了难关,后来发现问题就出在学习方式上。
因为她在重点中学的实验班,这种班型学校都不讲基础,而且都进度极快,需要很强的自学能力。
不求学的多稳多扎实,求的是在赶超进度的同时能够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问题,通过超前学抢先机,用知识储备上的降维打击解决系统性不足的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前面说到的那种以终为始的以追求短期目标快速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确实见效快,但显然不是谁都能驾驭得了的。
所以这个孩子数学就是感觉一直处于一种云里雾里的状态,觉得学了很多,但是成绩时好时坏,掌控感不足。
直到她刷了一套题目比较基础的练习册以后,发现上面有非常系统详细的知识体系,把学校老师和课外老师都没有涉及到的部分也纳入其中。
她自己学完一遍之后突然就感觉打通了任督二脉。
当然不得不说,这也是个学霸娃,毕竟非常勤奋自律且善于思考,否则可能也达不到这个突然贯通的境界。
既然学霸娃也需要基础贯通才能追求高阶,那么何况很多资质一般的孩子呢?
所以,不要凭空追求所谓的超前学,一定要尊重学习规律,超前学能超明白的必然也是尊重了学习规律的,也尊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思维方式的特点的。
以上,本来还有其他要说的问题,今天这个问题发散的多了一点,其他的以后再说吧。
祝初三的家长和娃们都能心平气和地考出自己的实力,而不是去盲目追高。
而孩子即将要上初中的家长们能够稳住心态,慢下来多思考,不被环境裹挟,找到自家孩子适合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商务和咨询联系微信号:cuoshiwua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