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中医古籍《石室密录》的内容翻译成白话文,旨在使这部珍贵的中医古籍更加贴近现代读者,让更多人能够轻松理解并受益于其中的中医智慧。希望通过翻译能够架起一座桥梁,连接古代医学与现代人群,让中医之道得以传承与发扬。文中提及的药方与方剂,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需应用,请务必查阅原著并遵循专业医生指导。
卷六(数集)
伤寒门
雷公真君说:伤寒两感症,指的是寒邪和热邪同时侵袭人体,且这些邪气会沿着经络相传,常常导致病情危重,甚至死亡。按照常规,第一天病邪应在太阳经,第二天传到阳明经,第三天传到少阳经,第四天传到太阴经,第五天传到少阴经,第六天传到厥阴经,这是顺经传变。但现在常常出现第一天太阳经的病邪就传到阳明经,第二天阳明经的病邪就传到少阳经,第三天少阳经的病邪就传到太阴经,第四天太阴经的病邪就传到少阴经,第五天少阴经的病邪就传到厥阴经,这是过经传变。还有第一天太阳经的病邪就传到少阳经,第二天阳明经的病邪就传到太阴经,第三天少阳经的病邪就传到少阴经,第四天太阴经的病邪就传到厥阴经,这是隔经传变。更严重的是,第一天太阳经的病邪就传到少阴经,第二天阳明经的病邪就传到太阴经,第三天少阳经的病邪就传到厥阴经,这是两感传变。顺经传变的,还有一线生机,到第七天病情可能会自愈。过经传变的,生死各半。隔经传变的,死亡的概率更大。两感传变的,如果三天内水米不进,神志不清,就会死亡。虽然医圣张仲景已经设立了治疗方法,但也只能救活那些本不该死的人,而无法让已经死亡的人重生。我现在怜悯世人因伤寒而枉死,特地传授两个方剂,一个用来救治过经传变的伤寒,一个用来救治隔经传变的伤寒。
治疗过经传变的方剂,名叫“救过起死汤”。方剂包括麻黄一钱、柴胡一钱、浓朴一钱、石膏五钱、知母一钱、青蒿五钱、半夏一钱、黄芩一钱、茯苓五钱、炒栀子五分、当归三钱,水煎服。一剂就能起死回生。
因为过经传变,病情复杂多变,绝非起病初期的一两天可比。所以方剂中不用桂枝来发散太阳经的邪气,只用麻黄来发散体表。伤寒到了三四天,内热必然严重,所以用石膏、知母作为君药,来清泻阳明经的火热邪气。阳明火一退,而厥阴木气不畅,木能生火,邪气退了又聚集,所以又用青蒿、柴胡、栀子来凉散木气中的邪热,木气不被焚烧,各经的邪气就会自行消散。况且方剂中重用茯苓,健脾行湿,引火下行,让火热从膀胱排出。再加上黄芩清肺,浓朴逐秽,半夏清痰,都是适宜的,五脏都充满了生机。所以不必问病程的长短,只要见过经传变的,就用这个方剂,都能庆祝重获新生。
治疗隔经传变的方剂,名叫“救隔起死汤”。方剂包括人参五钱、石膏五钱、知母一钱、青蒿一两、柴胡二钱、白芍三钱、半夏一钱、炒栀子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服。隔经传变,到了第三天症状才会明显。
虽然已经过了阳明经,但余热未散,所以少阴之火助长了火势,少阳之火失去了平衡。如果不继续用石膏、知母,那么阳明之火就不会退,少阴之火也不会息。所以必须用这两味药作为君药。然而,如果只用这两味药,而不及时救援太阴脾土,那么火势过旺会伤及脾土,又怎么能保存生机呢?所以又用人参来助生气。但是,生气虽然保存了,如果厥阴经受到病邪侵袭,木气就会变得干燥,势必会克制太阴脾土,那么仅存的生气又怎么能保持呢?所以又用柴胡、白芍、栀子、青蒿来凉散木气中的邪热。木气中的邪热散了,木气就能得到滋养,自然就不会去克制脾土,而太阴之气就能生发。太阴土有了生气,阳明之火就会消退殆尽,又怎么会焚烧自己,损害少阴之脏呢?况且方剂中半夏能清痰,甘草能和中,都是适宜的。起死回生,并非虚言。所以一见有隔经传变的,就用这个方剂,必定能转败为功。
有人可能会疑惑,青蒿用量太多,但不知青蒿不仅能泻肝木之火,还能泻阳明之火,而且药性平和,更能补阴。在火旺的时候,重用补阴药又不敢,只有青蒿既能攻邪又能补阴,与人参同用,确实能在无形中生出阴阳之气。如果只用人参,只能生阳气,而不能生阴气。阴气生了,阳火就没有权势了,这种制约的方法,确实不是世人所能揣测的。
对于两感传变,岐伯已经传授了四个方剂,可以救命,我就不必再传了。但远公再三请求传授奇方来救世。我在此针对第三天少阳与厥阴两感,水米不进,神志不清的情况,再传授一个方剂,来辅助天师的治法所未及。
方剂名叫“救脏汤”。包括人参一两、麦冬三两、当归一两、天花粉三钱、元参二两、白芍二两、荆芥二钱,水煎服。
方剂中多用当归,是为了助肝胆生血。多加麦冬,是为了救肺气的衰竭,以制约肝胆之木,使火不旺而血易生,这样胃气才有滋养,脏腑才能得以挽救。这个方剂与天师的方剂大同小异,但各有妙用。
伤寒发狂,表现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水而入,骂詈呼号,不避亲疏,这样的病情离死亡就不远了。张仲景用竹叶石膏汤来救治,非常巧妙。因为阳明之火,其势最猛,一旦发作就难以救治,不用大剂量的白虎汤,怎么能止住其燎原之势呢?但世人往往畏首畏尾,用白虎汤时剂量特小,这就像用一杯水去救车薪之火一样无济于事。所以用石膏必须用到三四两,或者半斤,一剂煎服,火势才能稍微减退,狂症也能稍微缓解。然而石膏药性猛烈,虽然善于退火,但难免会损伤胃气,所以必须与人参兼用才妙。
我现在传授一个方剂,用白虎汤的一半剂量,而另外加些药味,方剂名叫“祛热生胃汤”。包括石膏三两、知母三钱、人参五钱、元参三两、茯苓一两、麦冬三两、车前子五钱,水煎服。
这个方剂中,石膏、知母用来清泻胃火,人参用来生发胃气,元参用来清除浮游的火邪,麦冬用来滋生肺中的阴液,茯苓、车前子用来引火下行到膀胱,从小便排出。而且火盛的人,口必定渴,口渴就会多饮水,我用这两味药来分湿,那么水流而火就会随水而散。方剂中泻火又不伤气,似乎比白虎汤更胜一筹。一剂就能使狂症平定,两剂就能使口渴减半,三剂就能使口渴停止,火也会熄灭,不必用到四剂。凡是有火热而发狂,或者汗如雨下,口渴舌燥,或者如芒刺在背的人,用这个方剂投治,都能立即获救,绝不会死亡。
伤寒发斑,通常被视为死症。然而,斑疹也有不同,有的是全身发斑,有的是仅在心窝处发斑。全身发斑,看似症状严重,反而病情较轻;心窝发斑,看似症状较轻,实则病情转重。这是因为全身发斑,意味着体内的热毒已经全部发于体表;而心窝发斑,则是热毒存于心中无法发散。此时,必须使用化斑的药物,以解除体内的热毒。
我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剂,名叫“起斑汤”。方剂包括升麻二钱、当归一两、元参三两、荆芥三钱、黄连三钱、天花粉五钱、甘草一钱、茯神三钱,水煎服。
火毒郁结于内,必须尽情发散出来,但如果体内没有血液来滋养心脏,心脏就会更加燥热,火毒会更加炽烈,无法向外发散。因此,用当归、元参来滋养心脏的血液,用黄连来清凉心脏的火气,用天花粉来消除心脏的痰液。然而,如果没有开通发散的药物,火毒就会藏匿在体内而无法排泄,所以又用升麻、荆芥来发散,甘草、茯神来调和,自然能引导火毒向外发散而不内聚。火毒向外发散后,斑疹也会逐渐消退,又怎么会致命呢?
伤寒太阳病中,如果出现结胸症状并伴有烦躁,通常预示着死亡。这意味着不能使用攻下法,即使使用了也会导致死亡。结胸加上烦躁,是胃气即将衰竭的表现。胃气衰竭,津液就无法生成,没有津液,心脏就得不到滋养。所以,结胸且烦躁的病症往往难以治疗。虽然津液的枯竭并非五脏自然衰竭,但也是因结胸而导致的。因此,必须攻其症结,使结胸症状缓解,津液自然生成,这样死症才有可能重获生机。
我现在传授一个奇方,名叫“化结汤”。方剂包括天花粉五钱、枳壳一钱、陈皮五分、麦芽三钱、天门冬三钱、桑白皮三钱、神曲三钱,水煎服。一剂就能使结胸症状缓解,津液自生。
这个方剂用天花粉代替瓜蒌,避免了陷胸的猛烈副作用。天花粉是瓜蒌的根,最擅长化解结胸,但药性温和,不用担心过于猛烈。枳壳能消食宽中,麦芽与桑白皮同用,能更快地促进消化和疏导。神曲和陈皮能调理胃气,功效显著。天门冬善于生津液,与天花粉合用,就像水乳交融,这是世人所不知道的。天花粉配合天门冬,化痰消食的效果非常神奇,所以既能化解症结,又能救治垂危之症。如果在大汗或攻下之后使用大陷胸汤,往往会加速死亡。
伤寒中有一种脏结病症,记载在太阳经中。但实际上,脏结并非太阳经的病症。那么,仲景为什么把它记载在太阳经中呢?这是为了辨别太阳经中有一种类似脏结的病症,不能用攻下法治疗,所以记载下来以明确区分。脏结的症状表现为小腹内部和两脐旁边相连的地方疼痛,甚至牵连到前阴的筋也疼痛。重症患者可见筋脉发青而死亡。这是阴邪结聚在阴位的表现。原本没有表症,所以不能按表症治疗,必须攻其内里。我有一个方剂,专门滋补阴中之虚,并稍微加入一些祛寒的药物,这样阴邪就能自行消散,死症也能救治。
方剂名叫“散结救脏汤”。包括人参一两、白术五钱、甘草一钱、附子一钱、当归一两、肉桂五分,水煎服。
白术能利腰脐之气,人参能救元阳之衰,当归能活周身之血,血活则腰脐之气更利。甘草能和中定痛,附子和肉桂能散寒祛邪。脏中温暖后,结症自然就能化解。在滋补中加入攻邪的药物,在祛寒中结合滋补,这样的治法效果独特。
伤寒阳明病症中,有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以及下利者亦死的记载。这通常指的是同时出现直视、谵语、喘满和下利等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没有同时出现,还不至于致命。但如果这些症状都出现了,那就是明显的死症了。虽然直视和谵语的出现,多是胃火过盛,自焚其心,而肾水无法来救济。这样火势更加旺盛而无法控制。喘满是因为火气上炎,气息上脱;下利是因为火气下降,气息下脱。这是气息欲脱未脱的危急病症。如果治疗得当,还有可能挽救生命。
我有一个奇方,名叫“援脱散”。方剂包括石膏五钱、人参一两、麦冬一两、白芍一两、竹茹三钱,水煎服。
这个方剂用人参来挽救气息脱失,用石膏来平息火势,用麦冬来平喘,用白芍来止泻,用竹茹来清心。这样自然能挽救气息不绝的生命。
伤寒坏症,是指已经经过发汗、催吐、攻下治疗后,身体仍然热得像火一样,这是病情没有缓解的表现。此时,各种死症的症状可能都会出现。那么,我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救治呢?对于已经发汗而没有缓解的病症,是因为不应该发汗却发了汗;对于已经催吐而没有缓解的病症,是因为不应该催吐却催了吐;对于已经攻下而没有缓解的病症,是因为不应该攻下却攻了下。对于这三种情况,补救其发汗、催吐、攻下的失误固然重要,但终究没有固定的治法。
我现在传授一个奇方,能同时补救这三种失误,方剂名叫“救坏汤”。包括人参五钱、茯苓五钱、柴胡一钱、白芍一两、元参五钱、麦冬五钱、白芥子二钱、当归五钱、陈皮五分,水煎服。
这个方剂的妙处在于,它并不直接去治疗失汗、失吐、失下的症状,反而用参、苓、归、芍等大补之剂,稍微加入柴胡来和解,自然能退火而生发胃气。如果因为患者曾经失吐而再次催吐,因为失汗而再次发汗,因为失下而再次攻下,那么患者虚弱的身体又怎么能承受这样的摧残呢?只会加速死亡而已。所以,只有用我的方剂,才能使垂危的患者重获生机。
伤寒少阴症,表现为恶寒、身体蜷缩、腹泻,同时手足冰冷,这通常被视为难以治疗的病症。因为此时阴盛阳衰,腹中充满寒气,阳气即将耗尽,再加上腹泻不止,阳气会随着腹泻而外泄,死亡在所难免。然而,即使阳气将绝,也并未完全断绝。如果能迅速使用补阳气的药物,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挽回生命。
方剂名为“救逆止利汤”,包括人参二两、附子二钱、甘草二钱、干姜二钱、白术一两、茯苓五钱,水煎服。一剂药下去,手足逆冷的症状就能回转,两剂腹泻就能止住,三剂药下去就能痊愈。
这个方剂用人参和附子迅速补充元阳,追回散失的阳气,祛除阴寒之气。白术和茯苓能消除水湿,同时巩固元阳。甘草和干姜能调和腹中,使内部产生热量,那么外部的寒气就会不攻自散,又怎么会有余邪潜伏呢?自然,寒冷、蜷缩、逆冷、腹泻等症状都会消失,生命也就能得以延续。
伤寒少阴症,如果呕吐和腹泻同时发作,还伴有烦闷和手足四肢逆冷,这通常是死症。上吐下泻,再加上烦躁,说明阴阳已经紊乱,生命活力受到严重抑制。再加上手足四肢逆冷,说明脾胃之气也将耗尽,无疑是死症。然而,如果治疗及时,还是有可能挽救的。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用人参二两、白术二两、肉桂二钱、丁香二钱煎服,方剂名为“止逆奠安汤”。
人参在挽救元阳衰竭方面有奇效;白术能拯救脾胃崩溃的危机,效果极佳;丁香能止呕,肉桂能温中,同时止泻。这个方剂能挽救中焦脾胃的危亡,稳定上下焦的混乱,能在短时间内扭转生机,避免死亡。除了这个方剂,又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伤寒少阴症,即使腹泻停止,但如果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也是死症。因为阳气虽然有所恢复,但阴气已经耗尽。腹泻过多会耗损阴气,导致阴气耗竭。然而,阴阳之道是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现在由于阴气耗竭,原本聚集在头部的阳气就会纷乱躁动,所以会出现眩晕。这是阳气即将脱失但还未完全脱失的表现。既然阳气还未完全断绝,那么补充阳气,阳气就能生发。阳气生发,耗竭的阴气也能重新恢复,因为阴气是在阳气中生成的。
方剂名为“参桂汤”,包括人参二两、肉桂二钱,煎服可救。
人参能将阳气从虚无缥缈之境召回,虽然它主要作用是补充阳气,但为何耗竭的阴气也能恢复呢?
这是因为人参虽然属于阳性药物,但其中也蕴含着阴气,阳性占八分,阴性占二分。阳气恢复后,阴气也会随之逐渐恢复。肉桂虽然是纯阳之品,但其药性走肝肾,仍然是补阴的圣药,所以使用它能取得成功。
伤寒少阴症,如果出现四肢逆冷、恶寒、身体蜷缩、脉搏微弱甚至消失、不烦躁但躁动不安等症状,这本来是死症,但我认为还有救治的希望,为什么呢?
关键就在于脉搏微弱甚至消失和不烦躁但躁动不安这两个症状。病情发展到四肢逆冷的地步,说明阴阳即将耗竭;脉搏微弱甚至消失,未必不是寒气极盛而脉象伏匿的表现。否则,如果阳气耗竭,内心应该会烦躁,但为什么现在没有烦躁呢?只是不烦躁却躁动不安,说明阳气虽然即将耗竭但还未完全耗竭,这是非常可怕的。阳气即将耗竭,那么阴气也会随之耗竭。
所以,一旦补充阳气,阳气恢复,阴气也会随之恢复。阴阳之道,只要有一丝未绝,就都有救治的可能。就好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何况真阴真阳并非有形的水火,而是先天之气,一旦得到接续,就会有生机。所以,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用“生生汤”救治,或许能重获新生。
方剂包括人参三两、附子三钱、炒枣仁五钱,水煎服。
这个方剂用人参来恢复阴阳,用附子来祛除寒逆,加入枣仁来安心神,那么心神安定后躁动就会消失,躁动消失后脉搏就会恢复。在死亡中寻求生机,或许就在这个方剂中。
伤寒少阴病,如果六七天时呼吸高亢,这是死症。呼吸高亢出现在六七天时,很明显是少阴病,而不是太阳病。呼吸高亢与气喘有很大区别。太阳病的症状是气喘,气喘是由于邪气盛;少阴病的症状是呼吸高亢,呼吸高亢是由于气虚。那么,呼吸高亢与气喘究竟如何区分呢?
气喘时,鼻息粗大;而呼吸高亢时,鼻息微小。这是下元真气即将耗竭而未完全耗竭的表现,牵连到气海之间,所以上行而表现出气急的症状,能上而不能下,这是最危险最紧急的症候。
方剂名为“止息汤”,包括人参三两、熟地三两、牛膝三钱、麦冬二两、破故纸三钱、胡桃仁一个、干姜五分,水煎服。
这个方剂大补关元气海,同时引导火气下行,而不是去祛寒逐邪,或许能使气息恢复,使呼吸高亢的症状平息。如果误以为是太阳病的气喘症状,而妄用桂枝汤,那么就会立即致命。所以必须用“止息汤”救治,十个人中或许能救活五六个人。然而,必须多服久服才能见效,如果只服一剂就停止,那么也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又必须知道。
伤寒少阴病,如果脉搏微沉细,只想躺着,出汗,不烦躁,自发呕吐,到五六天时腹泻,又出现烦躁,不能安卧,这是死症。伤寒病脉搏微沉细,明显是阴症,更何况只想躺着而不想动呢。汗已经出了,说明体内没有阳症。心中不烦躁,时常想呕吐,这说明阳邪已经散去,而阴邪开始作祟,此时急需祛寒。如果错过这个时机而没有温补,到五六天时腹泻,说明上下都已经紊乱。
此时如果不烦躁,那么肾中的真阳还未散尽。现在又加上烦躁不能安卧,明显是阳气奔越而不可挽回的征兆,这不是死症又是什么呢?然而,这起初是由于治疗不当,才导致不可挽救的局面,并非本来就是不可救治的病症,而发展成了这种紊乱的症状。
我有一个奇方,名叫“转阳援绝汤”。方剂包括人参一两、白术一两、炒枣仁一两、茯神五钱、肉桂二钱,水煎服。一剂药下去就能安卧,如同枯木逢春。
这个方剂用人参来挽救垂绝的阳气,用白术、茯神来消除水湿、止泻;又用肉桂来温中祛寒,加入枣仁来安心神、解烦躁。使用得当,自然能迅速见效。
伤寒病脉象迟缓,自然表明体内有寒。如果误用了黄芩汤来解热,就会更加增加体内的寒气。寒气过重通常会导致食欲不振,但现在反而能吃饭,这种病症被称为“除中”。张仲景认为这是一种死症,为什么呢?
能吃饭说明胃气有余,为何反而成了死症?其实,这是因为原本胃寒,又加上了寒药,反而出现了能吃饭的假象,这是胃气欲绝前的回光返照,在欺骗人。这种能吃饭的状态只是一时的,不是长久之计。病症被称为“除中”,正是因为胃中的气即将耗尽,无法留存。
然而,尽管这是死症,我认为仍然有一线生机,毕竟患者还能吃饭,说明胃气尚未完全耗尽,可以用药物来留住胃气。
方剂可用参苓汤加减,包括人参一两、茯苓五钱、肉桂一钱、陈皮三分、甘草一钱,水煎服。
这个方剂中,人参和茯苓能健脾开胃,肉桂能祛寒,陈皮能消食,甘草能和中,相互制约,恰到好处,自然能将败局转为胜局,使死者重生。
伤寒病六七天时,脉象微弱,手足厥冷,烦躁不安,此时应灸厥阴经。如果灸后厥冷没有恢复,就是死症。这是张仲景的原话。
对于伤寒阴症引起的厥逆,灸厥阴经也是不得已的方法,其效果远不如汤药神奇。如果灸后厥冷没有恢复,就放弃治疗任其死亡,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那些贫穷无力购买药物的人。如果用参附汤救治,大多数患者都能康复。
我如今怜悯世人,另外传授一个方剂,名叫“还厥汤”。方剂包括白术四两、附子三钱、干姜三钱,水煎服。一剂药下去就能苏醒。凡是遇到厥逆等症状,就用这个方剂,无不疗效显著。因为白术最能通利腰脐,阴寒之气最初就是从腰脐侵入。
我们通利腰脐,肾脏就有了生机,更何况还有附子、干姜辅佐,就能无微不至,邪气又怎能停留呢?况且白术还能健脾开胃,使中焦安定,那么四肢及身体其他部位的阳气又怎能不在顷刻间恢复呢?
伤寒病发热、腹泻,又加上手足厥冷、心中烦躁无法安卧,这是死症。身体发热未退,说明邪气仍在体内。现在既然出现厥逆,虽然身体发热,但邪气即将消散,腹泻应该自行停止。然而腹泻不止,反而心中更加烦躁无法安卧,这是血液枯竭、心脏失去滋养、阳气将要外散的表现,不死还等什么?又有什么办法能救活呢?也只有补充元阳之气了。
方剂可用参术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炒枣仁一两、麦冬三钱,水煎服。
这个方剂中,人参和白术能补气,气足则血自生,血生则烦躁可定。更何况还有枣仁来安神,麦冬来益肺,怎能不疗效显著呢?即使不能全部救活,也一定能救活十之七八。
伤寒病发热而能出现厥逆,就有了可以康复的转机。因为出现厥逆说明邪气能够向外发散。然而厥逆可以有一两次,但不能频繁出现。况且身体发热而腹泻严重,怎能长时间厥逆不止呢?这无疑是死症。这是因为下寒而上热,郁结于中焦,阴阳之气不能相互接通。必须调和阴阳,使上下通达,那么死症就可转为生症。
方剂可用:人参三两、白术五钱、甘草一钱、苏子一钱、附子二钱,水煎服。
这个方剂能通达上下,调和阴阳之气,自然厥逆停止,腹泻也会停止。厥逆和腹泻都停止后,死症就可转为生症。如果服药后厥逆仍然不止,那么就没有药物可以救治了,也就不必再给他服药了。因为阴阳已经断绝,上下之气不能接续了。
伤寒病发热六七天不腹泻,忽然变为腹泻,就已经是危症,更何况又出汗不止呢?这是亡阳的表现。有阴无阳,死症十分明显,我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活他呢?阳气外越,是因为阴气内祛。要想让阴气安然居中而不外祛,必须先让阳气在内壮盛而不外出。
急需用人参三两、北五味子一钱,煎汤救治,或可救活。然而贫穷的人,哪里买得起人参呢?
我另外定一个方剂,用白术三两、黄芪三两、当归一两、北五味子一钱、白芍五钱,水煎服。
这个方剂能补气补血,以救治阳气外越。阳气恢复,出汗就会停止;出汗停止后,腹泻未必能立即停止。方剂中特别用了当归和白芍,正是为了止泻。水泻时禁用当归,但腹泻不是水泻,正是利用当归的滑润和白芍的酸味,两者相结合,以达到止泻的功效。况且还有五味子的收敛作用,不仅能收汗,还能涩肠止泻。如果遇到贫穷的人,无钱买人参,急需用这个方剂,也能在顷刻之间挽救危重病情。
伤寒病腹泻、手足厥冷,以至于没有脉象,急需灸关元穴的脉象。这是因为寒气极盛而脉象伏匿,如果不灸,脉象就不能恢复。现在灸了之后脉象仍然不出,反而出现轻微喘息,这是气逆而不降,向上奔涌而欲绝的表现。这本来是死症,但我认为还有救活的可能,正是因为患者没有脉象。人死后才没有脉象,现在人还没死就先没有脉象,不是真的没有,而是伏匿了。灸了之后脉象没有恢复,难道真的能让伏匿的脉象恢复吗?
没有脉象应该是死症了,但患者仍然没有死,只是出现轻微喘息,这是脉象想要恢复但不能立即恢复的表现。
方剂可用人参一两、麦冬一两、牛膝三钱、熟地五钱、甘草一钱、附子一钱,名为“还脉汤”。一剂药下去,如果脉象突然恢复,就是死症;如果能逐渐恢复,就有希望康复了。
伤寒病腹泻后,脉象消失,手足厥冷,如果能迅速恢复脉象,并且手足变暖,那么患者就有生存的希望。这也是通过灸法使脉象恢复的情况,然而,只有手足变暖的患者才能生存,这正表明阳气还留存在体内。如果脉象不能恢复,那么手足的厥冷就始终无法变暖,说明阳气无法回归,患者也就无法生存了。现在该如何救治呢?
要知道脉象不能恢复,是因为灸法的力量不足以使其恢复。灸法的力量微弱,终究比不上药物的力量强大。如果用三两人参煎汤灌服,脉象自然就能迅速恢复。对于少阴病腹泻、厥逆、无脉的情况,服用白通汤时,担心脉象会突然恢复过猛;而现在对于厥阴病腹泻、厥逆、脉象消失的情况,使用灸法希望脉象能迅速恢复,为什么一个会死而另一个能生呢?
这是因为一个用了灸法,而另一个用了药物。由此可见,药物能迅速使脉象恢复,这不是更加确信了吗?所以我用独参汤来救治患者,是有可能使其生存的。
伤寒病腹泻,一天十多次,脉象反而坚实的,是死症。为什么呢?因为腹泻过多会耗伤阴液,脉象应该虚弱才对,现在不虚反而坚实,是出现了假实的征象。这明显是正气耗竭,被邪气所阻隔,邪气盛则正气消亡,想要不死是不可能的。那么该如何救治呢?仍然需要补其正气,而不必去管脉象是否坚实。
方剂名为“还真汤”,包括人参一两、茯苓二两、白芍一两,水煎服。
这个方剂中,人参用来固护元阳,茯苓用来止泻,白芍用来滋生真阴。阴液滋生则阳气生长,腹泻停止则正气固脱,正气强健后,虚弱的就不再虚弱,邪气自然就会消退,坚实的脉象也会变得不坚实。假实的征象变为真正的虚弱,那么死症就能变为真正的生机。产后感受太阳风邪,出现大喘、大吐、大呕的症状,这是不治之症。喘说明元阳将绝,更何况是大喘;吐说明胃气将亡,更何况是大吐;呕说明脾气将脱,更何况是大呕。产后气血极度虚弱,如何能承受这三种症状,自然是死症无疑。我想要在死症中寻找生机,该用何方来救治呢?
仍然是大力补气血,并稍微加入止吐、止呕、止喘的药物,而将太阳风邪放在次要位置治疗。
方剂名为“转气救产汤”,包括人参三两、麦冬三两、白术一两、当归一两、川芎三钱、荆芥一钱、桂枝三分,水煎服。一剂药下去,喘息就会减轻,呕吐也会停止,这时就有了生机,否则仍然会死。
人参能在元气欲绝未绝之间夺回生机,麦冬能在肺气将亡未亡之时安定肺气,白术能在脾胃之气将崩未崩之时挽救其气,当归、川芎不过是用来生血罢了,荆芥既能引血归经又能兼散邪气,辅助桂枝祛风并一同进入膀胱经,使邪气下行而不逆上。方剂中的药物用量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随意或多或少地轻率使用。大约用这个方剂救治此症,能有七八成的患者生存下来,总之不可因为吝惜人参而少用。
产后感受风邪,是太阳病的症状。如果出现口吐脓血、头痛欲裂、心烦不止、腹痛如刀绞,或者形成结胸,这些都是无法救治的。因为产后气血极度亏损,不能祛邪,而病情又十分严重,不能直接治疗其损伤。比如口吐脓血,是血不下行而上行;头痛欲裂,是血不能滋养阳气,阳气欲与阴气断绝;心烦不止,是心血已尽,肾水不能上滋;腹痛如刀绞,是腹中寒极,肾有寒邪侵入,命门之火欲外逃;或者形成结胸,是胃中停食不化,胃气将绝。
这些症状中只要出现一种,就已经难以救治,更何况全部出现呢?必死无疑了。你想要用一个方剂来救治,为什么呢?
产后感受邪气,原本不必深究,只要补其正气,邪气自然就会消退。我用佛手散,多加人参,并辅佐以肉桂、荆芥,不必治疗各种症状,而各种症状自然就会消除。
方剂包括当归二两、川芎一两、人参三两、荆芥二钱、肉桂一钱,水煎服。一剂药就能见效,两剂药就能痊愈。
因为佛手散原本是治疗产后的圣方,加入人参后功力更大,能生新血去旧血,散邪气归正经,止痛安心,开胃消食。所以奏效非常神奇。
产后感受少阳风邪,出现谵语不止、烦躁不已、更加惊悸的症状,是死症。因为少阳是胆经,胆中没有津液就不能滋润心脏,心脏中没有血液就不能滋养心神,于是就会出现心中恍惚、谵语的症状;而烦躁惊悸也会随之而来,总的原因都是没有血液滋养。没有血液就补血,为什么就成了死症呢?
这是因为胆木受到邪气侵袭,如果不发表散寒邪,血液就无法生成;然而如果仅仅发表散寒邪,血液又会更加耗散,顾此失彼,所以难以救治。然而这并不是真的无法救治,我用佛手散加减来治疗,就可以使患者生存下来。
方剂包括当归二两、川芎一两、人参一两、炒枣仁一两、麦冬三钱、竹茹一团、丹砂一钱、熟地五钱,水煎服。这个方剂中,当归、川芎能生血以养心,再加上人参、枣仁、麦冬、竹茹、丹砂,都是安心的药物,而熟地又是补肾的妙药。上下相互滋养,心肾两济,又怎么会除不掉烦躁、安定不了惊悸、止不住谵语呢?
产后感受阳明风邪,出现大喘大汗的症状,也是不治之症。因为风邪侵入阳明经,寒邪变为热邪,所以会出现大喘大汗。平常人得这种病,原本应该用白虎汤治疗,但产妇血气亏损,怎么能用呢?虽然大补产妇的气血,并兼治阳明经的邪火,未必不能使邪火下降,大喘大汗的症状未必不能消除。
方剂名为“补虚降火汤”,包括麦冬一两、人参五钱、元参五钱、桑叶十四片、苏子五分,水煎服。这个方剂中,人参、麦冬能补气,元参能降火,桑叶能止汗,苏子能定喘。
这个方剂既能助正而不攻邪,又能退邪而不损正,确实有奇效。
产后感受阳明邪气,出现发狂、亡阳的症状,这是无法救治的病症。狂症大多是实热引起的,但产后发狂则是虚热导致的。实热可以通过泻火来使狂症平定,但虚热怎能通过泻火来定狂呢?
然而,我认为这种情况还是可以救治的,正是因为患者亡阳了。亡阳大多是气虚的表现,即使是实热,气仍然是虚弱的,所以在泻实热之火时,不可不兼用人参,更何况产后原本就是虚症。一般来说,亡阳的病症,只要用药止住汗液,就能有生机。我现在不去定狂,而是先去止汗。
方剂名为“救阳汤”:人参三两,桑叶三十片,麦冬二两,元参一两,青蒿五钱,水煎服。一剂药就能止住汗液,两剂药就能使狂症平定,不能用三剂。两剂药后就改用单用人参、麦冬、北五味子、当归、川芎来调理,自然就能安定了。
这个方剂只能用来救治亡阳的急症,不能把它当作治疗产后的神方。因为青蒿虽然能滋补,但未免是发散多于滋补,只是借其发散中有滋补的特性,来祛除胃中的火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如果多服,又恐怕会损伤产妇的气血,所以两剂药后,必须改用其他方剂。
孕妇临产前,突然感受少阴经的风邪,出现恶寒、蜷缩卧床、手足冰冷的症状,这是无法救治的病症。少阴是肾经,无论邪气是通过传经到达少阴,还是直接侵入少阴,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大多难以治疗。因为少阴肾经应该保持温暖而不应该受寒,现在风寒侵入,就会导致命门之火微弱,肾宫中充满寒气,势必也会使子宫受寒。手足冰冷,是脾胃受寒至极的表现。脾胃受寒至极,哪里还能存活呢?然而,我认为这种情况还是有可能救治的,因为胎儿还没有生下来,所以应该立即用温热药来救治。
方剂名为“散寒救胎汤”:人参一两,白术二两,肉桂一钱,干姜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一剂药就能驱散寒气,不再恶寒;两剂药就能使手足变暖,不再蜷缩卧床;三剂药就能痊愈。
人参、白术用来固气,肉桂、干姜用来散寒,甘草用来和中,就可以了。不知道肉桂、干姜虽然是散寒的药物,但用在临产前,也不用担心会导致堕胎。然而,毕竟这两味药药性猛烈,有了甘草来调和,就能使它们只去祛除腹中的寒气,而不去催动胎儿,与人参、白术一起使用,更有特殊的功效,怎么能随便多用呢?
孕妇临产前,感受少阴经病症,出现恶心、腹痛、手足厥逆的症状,这是无法救治的。这也是因为寒气侵入肾宫,向上侵犯心脏,不仅仅是向下浸润腹部而已,比上一个症状更加严重。肾水原本应该滋养心脏,为什么反而会克制心脏呢?
因为肾中的真水,是心脏赖以滋养的,而肾中的邪水,则会导致心脏功能衰竭。现在肾感受寒邪,挟带着肾水向上凌犯心脏,所以心腹两处都疼痛,手足也一齐厥逆。这种病症非常危急,我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救治呢?
还是只需要治疗少阴的邪气就可以了。
方剂名为“回阳救产汤”:人参一两,肉桂一钱,干姜一钱,白术五钱,甘草一钱,当归一两,水煎服。
这个方剂的妙处在于加入了当归。因为少阴的邪气敢于向上侵犯心脏,是因为欺负心脏中没有血液。用当归来补血,辅助人参的力量来支援心脏,那么心脏中就有了滋养,而肉桂、干姜无非都是祛寒荡邪的药物,何况还有白术、甘草来利腰脐、调心腹呢?
自然就能使疼痛停止、厥逆消除了。仲景说,如果胎儿生下来就可以治疗,用独参汤来救治,这也是在胎儿生下来之后救治,而不是在胎儿生下来之前救治。在胎儿生下来之前,应该立即用我的方剂,胎儿生下来之后,应该立即用仲景的方剂。
产妇临产前,突然感受少阴病症,应该立即用大量的人参、白术来温补,如果没有效果就会死亡。这是仲景的说法,似乎除了人参、白术就没有其他可以救治的药物了。我认为只用人参、白术还不够完善,如果用人参、白术没有效果,应该立即加入附子、肉桂、干姜,未必不会立即有效果。
我现在酌定一个方剂,名为“全生救难汤”:人参一两,白术一两,附子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
这个方剂可以治疗所有感受少阴经邪气的病症,效果神奇。产妇在产后三四天到六七天时,突然出现手足蜷缩卧床、气息高喘、恶心腹痛的症状,这是无法救治的。这个病症是因为感受了少阴的寒邪,而在内的真阳被逼迫到上焦,上焦出现假热而下焦出现真寒。如果治疗方法不得当,就只有死亡了。
应该立即用“平喘祛寒散”:人参二两,麦冬五钱,肉桂二钱,白术三两,吴茱萸五分,水煎服。两剂药就能使喘息停止,再服两剂药就能使疼痛停止。
这个方剂也是补气、治疗气逆的圣药,祛寒、定喘的神方,但如果服用方法不得当,往往会坏事。必须将药煎好后,等它稍微冷却后一次性服下。因为药性热而病症大寒,这就是所谓的顺应其药性。
产妇在产后半个月到快满月时,也患上前面的病症,但又不能用前面的方剂来治疗了,应该改用“护产汤”:人参五钱,茯苓五钱,附子一钱,白术五钱,当归一两,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麦冬五钱,牛膝一钱,水煎服。
因为产妇已经产后半个月到快满月,与新产相比,气血亏损的情况已经不那么严重了。所以人参可以少用,而在补阳的同时,又可以使用补阴的方剂。有附子来祛寒,还担心阴液阻滞而运行不畅吗?
产妇在产后,出现手足发青、全身发黑的症状,这是无法救治的。这是阴寒最重、毒气最厉害的表现。原本没有方法可以使其回生,但既然看到她还没有死而不去救治,那还不如准备一个方剂来救治她,即使不能使她生存下来。
我现在酌定一个方剂,名为“开青散黑汤”:人参四两,白术四两,附子一钱,当归一两,肉桂三钱,水煎服。
如果这个方剂服下后,手足发青的症状稍微减退,全身不再发黑,那么就有生机,否则仍然会死亡。这是因为毒气太深而无法解除,寒气凝结而无法散开。
产后足部完全呈现青色,并且心口下方疼痛,虽然相比之前提到的症状稍微轻一些,但寒毒攻心的本质是一样的,因此同样预示着死亡。然而,使用之前提到的方剂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不像全身发黑的症状那样难以救治。这是因为这个病症是由下而上发展的,一旦散去下部的寒气,上部的寒气也会随之消散,所以容易奏效。
产后感受少阴邪气,导致肾水上泛,出现呕吐、下利、真阳飞越的症状,这也是死症。一般来说,产妇的肾水原本就枯竭,怎么可能上泛而导致呕吐呢?
其实,肾水的泛滥是因为肾火的衰微。火被寒气所祛除,水也会随着寒气而流动。这个症状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尚且难以救治,更何况是产妇呢?
然而,我认为这个情况还是有可能救治的,因为有肾水的存在。应该立即使用补阳的药物,配合补阴的药物一起使用,引火归原,这样水自然会下行而不会上泛。
方剂名为“补火引水汤”:人参五钱,白术一两,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茯苓一两,附子一钱,肉桂三钱,车前子一钱,水煎服。
一剂药就能使肾水不再泛滥。这个方剂是用来补命门之火的,但仍然是在水中补火,所以水得到火就有了归宿,火得到水就有了生气,两者相辅相成。
产后四五天时,突然感受风邪而发厥,这是死症。厥症大多是热邪引起的,但产后发厥,哪里有热的道理呢?
这其实是虚热。想要治疗厥症但身体虚弱不能发散邪气,想要清热但身体虚弱又不能用寒凉的药物,所以往往难以治疗。虽然说是死症,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死症。
我制定了一个方剂,名为“转厥安产方”:当归一两,人参一两,附子一钱,水煎服。一剂药就能使厥症平定,人也能活下来。
产后发厥,是因为阳气虚弱,阴血又消耗过多,再加上感受寒邪所导致的。我用人参来恢复元气,用当归在瘀血未复之时生新血,用附子来祛除外来的邪气。所以正气恢复,邪气消散,新血生成,厥症也就消除了。
产后吐出蛔虫,这是不治之症,因为胃气将绝,蛔虫无法在胃中安身。蛔虫在人的胃中,既不能太寒也不能太热。现在产后吐出蛔虫,一定是在发厥之后。吐出蛔虫时,一定会尽情吐出,不是偶然吐出一条,更有甚者会成团逐块地吐出,这真的是恶症。我之所以想要救治,正是因为还能吐出蛔虫。如果人的脏腑已经绝断,虫也会寂静无声。现在它们纷纷上吐,说明胃中还有气在逼迫它们。我安定胃气,那么虫就会安定下来,人也能活下来。
方剂名为“安蛔救产汤”:人参一两,白术一两,榧子仁一两,白薇三钱,肉桂一钱,神曲五分,水煎服。两剂药就能使蛔虫安定下来。
这个方剂用人参、白术来生津养胃气,用榧子、白薇、肉桂来杀虫,所以功效独特。
产后口吐脓血,又复发斑,这是千人中偶尔才会遇到的情况。本来是无法救治的,但如果治疗方法得当,也有可能不死。这个病症大概是因为在夏天感受了暑热之气,没有及时发出来,一到生产时,火毒就大肆彰显;又因为身体虚弱,火势不能一时完全发出来,所以口吐脓血妄行,身上生出斑点紊乱。按理说,产后不宜使用凉药来化斑,然而这种病症又不得不使用凉药,作为权宜之计。
我现在制定一个方剂,名为“化火救产汤”:人参五钱,当归一两,川芎五钱,麦冬五钱,荆芥三钱,元参一两,升麻一钱,水煎服。一剂药就能使脓血止住,两剂药就能使斑点稀少,三剂药就能使斑点消散,不能用四剂。
三剂药后应该改用佛手散大剂量服用,自然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否则恐怕会有变寒的忧患。我的方剂原本并不太寒凉。即使出现变寒的情况也可以救治,但倘若一开始见到斑点就用黄连解毒之类的药物来救急,等到热退寒生,往往会出现寒战而死的情况,凉药可以轻易使用吗?所以宁可服用我的方剂,逐渐消退斑点而缓慢降低火气,不能使用猛药来一时取快。
产后患上厥阴病症,出现呕吐、两胁胀满的症状,必定会便血,这是不治之症。因为肝受伤而血下行,本来就没有多少血现在又受伤出血,哪有不死的道理呢?然而我一定要救治她,那么将依靠什么方法呢?
正是因为她会便血。倘若肝受到风邪的侵袭而不下行,那么邪气就会留在两胁,反而是腹心的病症了。现在血都流向大便而排出,说明肝中的邪气已经消散,我清泄大肠之火,似乎可以奏效。但产妇宜温补不宜清理,使用凉药来消除火气,并不是救治产后妇女的正确方法。不知道火气有余是因为水气不足,大补水气,那么火气自然会消退而归于无有。
方剂名为“平肝救血汤”:当归一两,川芎五钱,麦冬一两,三七根末一钱,水煎服。一剂药就能使血止住,两胁的胀满也会消除,又怎么会发展到上吐食物而下便血呢?
产后出现下利、厥逆、烦躁不安、无法卧床,或者厥逆不止,这些都是死症。因为下利会亡阴,厥逆会亡阳,已经难以救治,更何况烦躁不安是心血不足无法养心所致,而厥逆不止则会导致汗液无休止地排出,想要不死可能吗?我想要在死中求生,除了人参、当归没有别的药物可用。
方剂名为“参归汤”:人参二两,当归二两,荆芥一钱,水煎服。用人参、当归来补气血以生新血,那么旧血就可以止住,旧血止住新血就会生成,自然就有血来养心,厥逆可以平定,心可以安定,烦躁也可以消除。
来源:《石室密录》(清·陈士铎)
翻译:小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