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
■摄影 记者 田建明 王振宇 通讯员 万里鹏
■记者 吴佳琴 苗楠钰
通讯员 徐愫妍 于 淼
本报讯 昨天下午3时03分,杭州湾辽阔海域上迎来历史性一刻——随着“天一号”运架一体船的轮臂架缓缓落下,重达2800吨的预制混凝土箱梁稳稳落位于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107和108号桥墩上方,大桥首孔“世界梁王”架设任务圆满完成。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不仅是“大国重器”与智能科技的完美融合,更彰显着我国跨海铁路建桥技术的顶尖实力。
“这孔箱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跨度最大、重量最重的铁路混凝土预制箱梁。”中铁大桥局杭州湾跨海铁路桥项目经理蒋本俊介绍,该预制箱梁长78.2米、高5.4米、重约2800吨,架设后跨度达80米,被誉为“世界梁王”。在大型跨海工程领域,其跨度不仅超越了已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主通道所采用的70米预制箱梁,也胜过在建的香港将军澳大桥(75米)等工程。
然而,“世界梁王”的成功架设并非易事。作为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杭州湾的建桥条件极为复杂恶劣:最大潮差达8.96米,最大流速每秒5.3米,全年超半数时间风力达到六级以上,部分施工海域低潮时水深不足2米。如何在海宽、风大、流急、水浅的复杂环境中,完成2800吨巨型箱梁的运输与架设,成为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最大挑战之一。
为攻克这一难题,中铁大桥局专门调用了曾在2006年参与杭州湾跨海公路桥建设的“天一号”运架一体船。作为我国桥梁建设领域的“大国重器”,“天一号”最大起吊重量达3600吨,可独立完成取梁、运梁、架梁全流程作业,自下水以来已参与多项国内外超级工程。针对杭州湾特殊的施工环境,技术团队还对其臂架进行了专项倒伏改造,进一步提升了设备在复杂海域的适应性。
“9月24日,我们开展了试吊工作,依次完成轻载试验、额定载荷吊装试验和超负荷试验,现场最大起吊重量达到3960吨,相当于将3000多辆家用轿车的总重量悬于海上,‘天一号’仍表现得游刃有余。”“天一号”船长沈兵感慨道,“20年前,‘天一号’助力杭州湾跨海公路桥实现贯通;如今,升级后的‘天一号’再挑重担,适配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更严苛的施工要求。”
除了“大国重器”的硬核支撑,预制箱梁架设的精准度还离不开智能监控系统的“保驾护航”。记者了解到,中铁大桥局依托精准潮汐测算,“天一号”在低平潮取梁、涨潮期运输、平潮期落梁,落梁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完成了与潮汐赛跑的“精准手术”。同时,技术团队在“天一号”船体、臂架和吊具上布设85组智能传感器,在海上指挥调度中心的监控大屏上,可对船舶状态、结构受力与变形、吊装动作等10多类数据进行秒级反馈和智能监控,实现架梁全过程的风险动态管控。
作为通苏嘉甬高铁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于2022年11月正式开工,计划2027年年底建成通车。该大桥建成后将是世界最长高速铁路跨海大桥,全长29.2公里,连接嘉兴海盐与宁波慈溪。此次107和108号桥墩首孔箱梁的成功架设,标志着大桥建设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
“从公路桥到铁路桥,从70米跨度到80米跨度,杭州湾上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中国建桥技术的一次飞跃。”蒋本俊表示,接下来229孔(208孔80米跨度、21孔60米跨度)预制箱梁将陆续完成架设,届时这座“超级桥梁”将成为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交通效率的重要引擎,见证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新速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