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临终16字,揭开他不归顺刘备的根源,下辈子也赢不了曹操孙权。
公元206年,东吴一大将病逝,孙权痛失一臂膀,曹操也痛失一朝思暮想的猛将,他便是太史慈,太史慈死于赤壁之战前,着实可惜,年仅40来岁,也算是英年早逝了。临终之前,太史慈仰天长叹16字: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意思就是说,太史慈的抱负很大,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大干一番,为天子建立伟大的功勋,可惜如今壮志未酬,突然要病逝了,非常惋惜。
太史慈这一员大将的整个战役生涯,也可圈可点,其实他有机会归顺刘备,也有机会投奔曹操,但他最终还是被孙策给折服了。
![]()
《三国志》记载:遂到平原,太史慈说刘备曰:太史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太史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讬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在这期间,太史慈完全有机会投靠刘备,因为二人相处过一段时间,太史慈也知道刘备仁义,肯定也心动过,但最终太史慈还是下定决心南下了江东。太史慈的行为是不会骗人的,说明在当时,太史慈内心还是认为刘备的势力太弱小了,起家的本钱太少了,同样是汉室后裔,宗室大臣刘繇的本钱比刘备大多了,刘繇还是扬州刺史,当时刘备官职很小。
《三国志》记载:曹公闻其名,遗太史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曹操曾明确写信给过太史慈,让太史慈离开孙权去投奔他曹操吧,但是太史慈没去。
![]()
那么太史慈不投奔刘备、不归顺曹操,偏偏选择了孙策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被孙策彻底打服了,太史慈认为孙策是明主。孙策抓住太史慈的手,说了句: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太史慈终于找到了能打赢他的雄主。
其二:认为刘备太弱小,难以实现太史慈他的16字大抱负。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如果太史慈投奔刘备,公元206年那还在流浪呢,还是在刘表帐下打工,根本无法实现太史慈的抱负。
其三:认为曹操不够仁义,名声不好。陈寿评价太史慈: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太史慈这一大将有点传统,就一根筋想跟着明主大干一番。
![]()
太史慈跟随孙策其实也能理解,刘备起点确实低,公元206年那会,曹操已经雄踞北方,孙策孙权在江东立足多年,而刘备还在刘表帐下打工。在太史慈看来,刘备下辈子也赢不了曹操和孙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