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乱世的纷争中,东吴是最晚谢幕的政权。从孙策平定江东到孙皓投降西晋,它存续了半个多世纪,却始终背着 “江东多鼠辈” 的偏见。
但抛开这句戏谑,站在孙吴的角度来看,孙吴从创业到灭亡这么长的时间里,还是涌现了不少英雄豪杰、名将良将。
周瑜一把火烧出三分雏形,陆逊夷陵一战让刘备白帝托孤,丁奉雪夜突袭送曹魏大将归西……这些名字,才是东吴守了三分天下的底气。
英雄的起点或许都是“金戈铁马”的豪情,但落幕的方式却各有悲欢。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东吴武落幕方式。
![]()
建安十一年(206 年),年仅四十一岁的太史慈在吴郡病榻上发出最后的慨叹:"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这番壮志未酬的悲鸣,道出了东吴武将群体中最普遍的死亡结。在疾病面前,纵有万夫不当之勇亦难敌岁月无情。
这位曾单骑突围求援、箭无虚发的神射手,最终未能战死沙场,却在壮年被病魔吞噬,成为东吴武将 "多病早夭" 现象的缩影。
东吴 33 位知名武将中,竟有 17 人最终以 "病逝" 画上人生句点,这一比例远超曹魏与蜀汉。
建安十五,赤壁之战中 "羽扇纶巾" 的从容调度,缔造了中国军事史上最辉煌的以少胜多战例的周瑜,在西征巴蜀的征途上猝然倒下。正史明确记载其 "病卒于巴丘",年仅36岁。
程普作为辅佐孙坚、孙策、孙权的三代元老,在平定江东叛乱斩杀叛军后,仅百余日便病重而亡;
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黄盖,在赴任武陵太守途中病逝;
而曾率百骑劫魏营的"江表虎臣" 甘宁,在痢疾的折磨中溘然长逝。这位 "少有气力,好游侠" 的巴郡猛将,最终未能如演义描写的那般 "带病上阵,被沙摩柯射中头颅,坐死树下",而是在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三国志》仅以 "宁卒,权痛惜之" 六字记载其结局。
江南湿热的气候环境构成了武将健康的威胁之一。长江流域夏季漫长潮湿,秋季瘟疫频发,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那场席卷全国的大瘟疫,仅 "建安七子" 便有五人殒命,而常年征战的武将更是首当其冲。
吕蒙在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后不久暴病而亡,蒋钦在征讨关羽返程途中 "道病卒",这些密集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的死亡事件,暗示着可能存在的瘟疫流行。
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记载的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正是当时医疗卫生条件恶劣的真实写照。
加上东吴又以水战为主的作战模式,常年在江上操练征战,潮湿环境极易引发风湿骨病与内脏损伤,使得许多武将即便躲过了战场刀箭,也难逃身心俱疲带来的伤害。
![]()
建安二十年(215 年)的合肥逍遥津,一场惨烈的突围战正在上演。面对张辽七千精兵的突袭,陈武率领的庐江上甲陷入重围。
这位 "长七尺七寸,姿貌甚伟" 的东吴猛将,自孙策时期便统领精锐,此刻却身陷绝境。
史书记载 "武斗死",寥寥三字背后,是金戈铁马的铿锵与生命最后一刻的决绝。
陈武的战死,代表着东吴武将中另一种荣耀而悲壮的归宿 —— 在沙场上流尽最后一滴血。
与病逝者的无奈不同,战死的武将往往在历史上留下更为浓墨重彩的记录。
凌操在征讨黄祖时 "轻舟独进",被甘宁一箭射杀,用生命诠释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 的军人信条;其子凌统在逍遥津之战中率三百亲兵死战断后,"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最终为孙权逃脱争取了宝贵时间。
父子两代皆以勇猛著称,其战死的结局恰如宿命轮回,将东吴武将的忠诚与血性镌刻在历史长卷中。
战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使得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将领也难以全身而退。在战场上将领往往身先士卒,虽能激励士气,却也增加了阵亡风险。
但相对而言,东吴战死武将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与江东政权长期采取的防御战略密切相关,毕竟东吴多数时候处于战略防御态势,这使得武将直接暴露在敌军锋芒下的机会相对较少。
建安十八年(213 年)濡须口之战,东吴楼船校尉董袭正率领五楼船驻守江畔。
当暴风骤雨突然降临时,随波逐流的楼船在巨浪中剧烈摇晃,属下劝其弃船逃生,这位曾 "手斩黄龙罗、周勃首" 的猛将却厉声呵斥:"受将军任,在此备贼,何等委去也!" 最终楼船倾覆,一代名将竟以溺水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
赤乌十三年(250 年),东吴骠骑将军朱据收到了一封来自宫中的诏书。这位迎娶孙权爱女孙鲁育的皇亲国戚、丞相级高官,因反对废黜太子孙和而被流放新都郡。诏书送达时,朱据身着朝服跪拜接旨,随后在府中自尽身亡。
他的死,拉开了东吴后期政坛的序幕,也揭示出一个残酷的真相:最危险的敌人或许不是沙场对敌,而是自己阵营中的刀光剑影。
孙权晚年时 "二宫之争" 开始愈演愈烈,大批文武官员卷入其中,也让武将群体时刻面临 "伴君如伴虎" 的生存危机。
夷陵之战 "火烧连营七百里" 的统帅,石亭之战大破曹休的功臣陆逊,最终未能善终。正史明确记载其卷入 "二宫之争",因力保太子孙和而触怒孙权",于赤乌八年的建业丞相府在孙权的持续遣使责问中 "愤恚致卒"。
骠骑将军吕据在太平元年(256 年)同样选择了自尽。这位大司马吕范之子因不满权臣孙綝专权,率军返回建业意图清君侧,却在途中被孙綝派兵拦截。进退维谷之际,吕据 "遂自杀"。
短短六年间两位骠骑将军接连被逼自尽,反映出东吴政权从 "立嫡之争" 升级为 "权臣专政" 的政治恶化过程。
孙皓继位后,这种内部倾轧达到顶峰。凤凰元年(272 年),右丞相万彧因与留平密谋废立被察觉,孙皓设宴下毒,万彧虽侥幸未死,最终仍 "忧郁而死"。楼玄则因多次劝谏触怒孙皓,被流放交阯后 "饮鸩而卒"。
从孙权晚年到孙皓降晋,长达三十余年的政治漩涡中中,多位高级将领先后死于内部斗争。
周泰是孙权的贴身护卫,以勇猛无畏著称。早年他多次在战乱中救下孙权,身上的伤疤多达几十处,堪称 “满身是胆”。
后来他率军征战,屡立战功,被封为奋威将军。据史料推测,周泰去世时已年过六十,在三国武将中算得上长寿,得以善终。
丁奉是东吴后期的名将,也是三国少有的 “长寿猛将”。他从年轻时便跟随孙权征战,历经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朝,见证了东吴的兴衰。最经典的战绩便是 “雪中奋短兵。直到孙皓在位期间才病逝。
![]()
正史记载的东吴武将死亡方式具有显著共性:周瑜、鲁肃、吕蒙、太史慈、甘宁均属 "早逝"(平均寿命 43 岁),且多与 "积劳成疾" 相关;陆逊虽寿至 62 岁,却死于政治迫害。
这种 "非战死" 的死亡模式,既反映了东汉末年瘟疫频发的时代背景(鲁肃之死便与 "感染疫病" 有关),也揭示了东吴政权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