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的广西边境,300高地上枪炮声炸得人耳朵发懵。我边防部队攻了好几次,都被越军藏在岩洞里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眼看就要陷入僵局时,一个抱着两个月大孩子的女人突然找到部队——“我熟这山上的每一个岩洞,让我当向导!”
这个女人叫隆美兰,后来凭着这一趟枪林弹雨里的向导路,成了对越反击战里少见的女性一等功臣。
![]()
隆美兰是壮族,1947年生在越南复合县,在那儿整整生活了25年。复合县跟广西龙州县水口镇就隔着一条边境线,她小时候常跟着大人去300高地附近放牛、挖野菜,山上哪块石头能歇脚,哪个岩洞能躲雨,甚至哪条沟壑能绕开陡坡,她闭着眼都能说出来。后来她嫁到水口镇,成了华侨媳妇,可对那片山的熟悉劲儿,半点没减。
1979年2月17日,对越反击战打响,300高地成了前线要地。越军早就把这山挖得跟“蜂窝”似的,一个个暗堡藏在树丛里,枪口对着山下的冲锋路,我军战士冲了三次,每次都被密集的子弹逼回来,不少年轻的兵倒在半路,鲜血渗进了山石缝里。部队首长急得直跺脚,这高地拿不下来,后面的进攻计划全得打乱。
消息传到水口镇,隆美兰正抱着刚满两个月的孩子喂奶。她刚经历生产,身子还虚着,稍微动一动就出虚汗,可听到部队受阻的消息,手里的奶瓶都差点没拿稳。她看着怀里孩子熟睡的小脸,又想起外面震天的枪炮声,心里像被揪着疼:“那些战士也是别人家的娃,再这么耗下去,得牺牲多少人?”
![]()
当天下午,隆美兰把孩子塞给丈夫,自己揣着块红薯就往部队驻地跑。负责接待的干部一看她是个刚生完孩子的女同志,连忙劝:“大姐,前线子弹没长眼,你这身子骨可经不起折腾,快回去吧。”
隆美兰急得抓住干部的胳膊,声音都带着颤却格外坚定:“首长,我不是来添乱的!300高地上的岩洞、暗堡我全知道,哪条路能绕开敌人火力,我一清二楚!多我一个向导,说不定就能少死几个战士,这险我必须冒!”
干部看着她眼里的光,又想到前线的困境,最终咬了咬牙:“行!你跟我们走,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出发时,隆美兰把头发紧紧扎成辫子,穿了件最耐磨的旧褂子,跟着战士们往300高地摸。山上的荆棘比人还高,她走在最前面,用手一把把拨开,尖刺扎进掌心,血珠顺着指缝往下滴,她也没哼一声,只偶尔回头跟战士们说:“跟着我踩的地方走,别弄出声响。”
爬到半山腰,一个暗堡突然“突突突”地开火,子弹擦着战士们的耳边飞过。大家赶紧卧倒,隆美兰趴在地上眯着眼观察了一会儿,凑到班长耳边说:“这个暗堡后面有个小洞口,是我小时候躲雨发现的,从那儿绕过去,能直接摸到它背后。”
![]()
班长立刻带了两个战士跟着她绕路,果然在暗堡后方找到那个仅能容一人爬进去的小洞。战士们往洞里扔了两颗手榴弹,只听“轰隆”一声,暗堡的火力瞬间哑了。
就这么着,隆美兰凭着对地形的熟,带着部队在山里绕暗堡、找岩洞。遇到陡峭的岩壁,她就先爬上去,再伸手把战士们一个个拉上来;发现藏在树丛里的岩洞,她就指给战士们最佳的攻击角度。整整一夜,她跟着部队摧毁了7个岩洞和多个火力点,等天快亮时,300高地终于被拿了下来。
战士们站在高地上欢呼,回头一看隆美兰,满身都是泥和汗,手上、胳膊上全是被荆棘划的小口子,却还在笑着跟大家说:“拿下就好,拿下就好。”有个年轻战士红着眼眶给她敬了个礼:“隆大姐,要是没有你,我们不知道还要牺牲多少兄弟!”
战后,部队给隆美兰记了一等功。颁奖那天,她抱着孩子站在台上,接过金灿灿的勋章,只说了一句话:“这功不是我的,是所有没来得及回家的战士的。”
![]()
后来,水口镇的人都知道了隆美兰的事,有人跟她开玩笑:“人家说你是‘隆美尔的妹妹’,都是战场上的厉害角色!”她听了就摆手笑:“可别这么说,我就是个普通媳妇,只不过做了该做的事。”
这些年,随着年纪大了,有人关心她的生活,问她有没有补贴。隆美兰总是说:“政府很照顾我,日子过得挺好。比起那些永远留在300高地的战士,我这点算什么呢?”逢年过节,还有当年的战士或者他们的家人来看她,每次说起当年的事,她都会盯着窗外的山,眼眶慢慢红起来。
如今隆美兰还住在水口镇,偶尔会跟邻居家的孩子讲起300高地上的故事,却从不多提自己的功劳。在她心里,当年那趟向导路,不过是做了一个中国人该做的事。可正是这份“该做的事”,让她成了我们心里永远的英雄。
向隆美兰致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