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超大质量黑洞,很多人都会感到恐惧。但最新研究可能会让你松一口气——这些宇宙巨人或许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庞大。
南安普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动用了全新观测工具,对距离地球120亿光年的一個婴儿星系中央黑洞进行了精确测量。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这个号称“超大质量”的黑洞,实际尺寸只有先前预估的十分之一。
![]()
这项发现意味着,天文学家多年来可能一直高估了宇宙中最大黑洞的真实规模。论文合著者塞布・霍尼格教授坦言:“我们的结果表明,早期宇宙中使用的黑洞称重方法根本不可靠。这可能导致我们对宇宙演化模型进行重新评估。”
![]()
黑洞本质是恒星死亡后坍缩形成的致密天体,其引力强大到连光都无法逃脱。科学界认为,质量至少是太阳10万倍以上的超大质量黑洞,在宇宙大爆炸后不久就已形成。在随后数十亿年里,这些黑洞通过吞噬气体不断膨胀,最终将整个星系纳入自己的运行轨道。
但困扰科学家已久的问题是:这些黑洞为何能在极短时间内长得如此巨大?
![]()
霍尼格教授道出了学界多年的困惑:“我们始终想不通,为什么能在宇宙初期年轻星系中发现这么多完全成熟的超大质量黑洞。照理说它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长到那么庞大。”
刊登于《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期刊的最新研究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或许这些黑洞本来就没那么大。
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一个古老类星体——这个遥远而明亮的黑洞如同宇宙黎明时期的灯塔。他们动用新一代仪器GRAVITY+对其进行了精密测量。
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的合著者太郎・岛津博士解释道:“GRAVITY+将帕拉纳尔天文台四台大型望远镜的光线组合起来,相当于打造了一台百米巨镜,能够精确测量黑洞附近高速气体的运动轨迹。通过确定气体的位置和速度,我们就能准确给黑洞称重。”
![]()
测量数据显示,该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8亿倍。虽然这个数字仍然大得惊人,但比预期值整整小了10倍。如此巨大的偏差表明,天文学家以往称量宇宙巨型天体的方法,对于这类古老黑洞并不适用。
另一位合著者理查德・戴维斯博士指出:“先前的估算基于本地测量的关系式,这些公式在早期宇宙中可能并不成立。”研究人员尚未确定具体原因,但推测可能是黑洞释放的光亮远超预期。
除了质量测量,星系核心旋转的气体还揭示出另一个惊人现象:这个宇宙空洞吞噬气体的速度远超理论极限。疯狂的进食产生了大量气体外流,以每秒6200英里(约1万公里/秒)的速度在宇宙中形成巨大喷流。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强烈辐射可能欺骗了望远镜,让黑洞看起来比实际更大。倘若早期宇宙中的其他超大质量黑洞也都小于预期,这将对我们理解宇宙发展史产生重大影响。
戴维斯博士强调:“这项发现意义重大,尤其有助于我们理解星系和黑洞的成长演化过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