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每年9月是。主题宣传活动虽临近尾声,但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而言,无论是高温酷暑,还是秋凉入夜,走失、跌倒、误服等情况每天都在上演,“守护认知”的行动远未结束。
一个鲜活的案例就发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名78岁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晨起外出走失,家属苦寻无果报警求助,警方调取监控并出动无人机搜寻,最终在建筑工地附近发现患者并将其送医。这起有惊无险的事件背后隐藏着多个安全隐患:患者独自外出无人陪护、患者没有随身携带定位装置或身份信息卡……每一个隐患都不容忽视。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走失是普遍存在的高风险问题。近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发布了2025年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安全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33.3%的认知障碍患者曾发生过走失。更令人揪心的是,患者的走失往往伴随着跌倒、低血糖、感染、中暑等并发风险,任何一个细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危及生命。
警务科技正逐步成为守护老年人安全的重要手段。南京警方在本案中调取监控、部署无人机,精准锁定了患者的位置,这是智慧搜救的现实模板。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往往不知自己身处何地,依靠传统人力地毯式搜索效率低、盲区多、成本高。而科技赋能带来的高空视野、热成像搜索、区域网格化排查等手段,正是应对此类突发事件的有效补充。
社区层面的预警系统也亟待加强。上述报告显示,我国现存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近1700万例,其中73.6%的认知障碍患者曾遇到安全风险,超过34.6%的认知障碍患者曾遇到三种及以上的安全风险。倘若社区能在日常服务中建立“重点老年人动态数据库”,掌握老年人常走路线、健康状况、接送习惯、应急联系人等信息,便可在危机发生时,帮助警方迅速缩小搜索半径、判断患者的行为模式,提高找回效率。
家属需要谨记——时间就是生命。不少家庭受影视剧影响,误以为“任何人失踪,都需等待24小时才能报警”,进而错失最佳寻人时机。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一旦走失,家属可立即报警,不受时间限制。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来说,第一时间报警并提供患者近期照片、穿着特征、慢病信息,能极大程度增加找回患者的机会。
家庭自身也应建立防走失“第一道防线”。不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退化已严重影响其生活能力,家属不应忽视其变化,继续让患者独自外出。此外,为患者佩戴带有定位功能的手环、随身携带身份卡等,都是防止意外发生的有效手段。
对抗阿尔茨海默病,对于患者而言,是一场持久战;对于家属而言,是日复一日地“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提前一步”;对于社区而言,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从“事后搜救”走向“事前防控”的不断探索;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是推动科技手段常态化、推动安全照护标准落地,为每一名患者织就一张“认知友好”安全网的持续实践。
主题宣传月可以告一段落,但“守护认知”工作须臾不能停歇。“守护认知”不仅是9月的主题,也是贯穿全年、融入日常的行动指南。让每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安全回家,是对社会温度与能力的双重检验。
![]()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尤颖康(媒体人)
策划:郑颖璠
编辑:尤颖康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