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固态电池负极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核心内容的详细总结:
一、行业背景
- 液态电池痛点
- 能量密度局限(300Wh/kg逼近上限):受制正负极材料体系,影响续航;优化路径包括高比容材料(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和结构优化(固态电解质替代隔膜)。
- 安全性风险(电解液易燃):液态有机碳酸酯电解液燃点<200℃,易因穿刺、枝晶引发热失控。
- 快充瓶颈:受欧姆阻抗、扩散阻抗制约,大电流易导致析锂和SEI膜损伤。
2.固态电池优势
- 安全性:固态电解质不可燃,无泄露风险,穿刺不起火。
- 能量密度>500Wh/kg:固态电解质取代电解液/隔膜,减轻重量,容纳更多活性材料。
- 快充优化路径:纳米化分散、加压工艺改善固-固界面接触问题。
2.驱动因素
- GB38031-2025新国标强制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 国家60亿元资金扶持全固态电池研发。
- 需求
- 新能源汽车:2025Q1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47.1%。
- 低空经济:飞行器需高能量密度/安全性电池。
- 人形机器人:2035年锂电池需求或达72GWh(EVTank预测)。
3.技术路线演进
- 半固态(液体含量5-10wt%):过渡方案,已量产(如清陶能源314Ah储能电池)。
![]()
- 全固态(0wt%液体):终极目标,突破方向为硫化物电解质(高离子电导率)、锂金属负极。
- 瓶颈: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10⁻⁵~10⁻³S/cm)、固-固界面阻抗高。
二、负极材料体系
- 石墨/硅基负极(短期主流)
- 石墨:技术成熟(372mAh/g),但开发空间有限。
- 硅基负极:高比容(4200mAh/g,石墨10倍),但体积膨胀>400%;改性方案包括碳包覆、金属氧化物包覆。固态电池可约束膨胀,2030年前掺硅比例有望提升至20%+。
2.锂金属负极(长期方向)
- 优势
- 超高比容(3860mAh/g)和最低电化学势(-3.04V)。
- 固态环境下更安全(抑制枝晶刺穿)。
- 挑战
- 无限体积膨胀(无基体)、死锂形成、SEI膜破裂、极化电压增大。
- 改性方案
- 电解液优化(高浓度/添加剂稳定SEI)。
- 3D结构化宿主(多孔碳/铜箔引导均匀沉积)。
- 人工SEI层(LiF/Li₃N涂层)。
三、锂金属负极制备工艺
![]()
趋势:压延法率先规模化(赣锋300mm宽幅锂箔量产),蒸发镀/液相法为超薄化(5-6μm)核心方向。
四、行业格局与公司
- 技术路线
- 海外:LG/SolidPower等采用锂金属负极(2027-2028年量产,450Wh/kg)。
- 国内:宁德时代/恩力动力跟进锂金属;比亚迪/国轩高科短期以硅基为主。
2.企业布局
![]()
五、市场规模预测
- 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614.1GWh(EVTank),全固态占比30%(约180GWh)。
- 锂金属负极渗透率:20%(36GWh需求)。
- 锂金属用量
- 双面40μm锂箔 → 214吨/GWh。
- 总需求7700吨,单价120万元/吨 →市场规模92亿元
六、核心结论
- 技术路径:硅基负极为短期过渡(2025-2030),锂金属负极是终极方向(2030+)。
- 工艺选择:压延法主导初期量产,蒸发镀/液相法突破超薄化瓶颈。
- 催化因素: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政策驱动加速产业化,2030年百亿市场可期。
- 风险点:全固态界面阻抗、锂金属均匀沉积、蒸发镀设备降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