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整车企业如奇瑞汽车、东风汽车,动力电池企业如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清陶能源、孚能科技、卫蓝新能源等,或发布固态电池新品,或宣布建设中试线,或明确量产及商业化应用时间点,推动这一细分领域持续升温。
最新动态密集“刷屏”,使得固态电池再度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顶流”。
固态电池进展密集来袭
![]()
从企业披露信息来看,固态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格局。在技术与产品推进方面,10月23日,欣旺达正式发布新一代聚合物全固态电池“欣·碧霄”,能量密度400Wh/kg,在低于1MPa的超低外加压力下循环寿命1200周。该公司还透露,已成功开发出能量密度达520Wh/kg的锂金属超级电池实验室样品。
亿纬锂能在近期电话会议上表示,全固态电池的中试线建设正按计划推进,产品将持续迭代升级,预计在今年四季度推出下一代产品。此前,亿纬锂能“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已成功下线。据介绍,“龙泉二号”为10Ah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为700Wh/L,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以及AI等高端装备应用领域。另据披露,亿纬锂能固态电池基地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全面投产后年产能近50万颗电芯;基地分两期建设,一期将于2025年12月建成,具备60Ah电池制造能力;二期计划于2026年12月实现100MWh年产能交付。
东风汽车官方微信公众号于近日发文称,公司持续推进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目前已取得一系列成果。据介绍,东风汽车构建了自主可控的固态电池供应链体系,相继掌握电解质、隔膜、原位固化等核心技术,形成240Wh/kg、350Wh/kg固态电池产品,最高续驶里程突破1000公里,具备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兼具极高的安全特性。
同时,量产时间表亦逐渐清晰。欣旺达宣布,计划于2025年底建成0.2GWh聚合物固态电芯中试线,为规模化量产奠定基础。9月16日,孚能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披露,其第三代半固态电池计划于2026年正式量产。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突破,已建成20Ah中试线,预计2026年实现批量化生产。
值得关注的是,欣旺达此次发布的聚合物固态电池,展现出在产业化进程中的独特优势。相较于硫化物、氧化物等无机固态电池路线,聚合物路线在制造兼容性方面表现突出——其90%的原材料可与现有化工产业链共享,无需依赖稀缺战略金属,且适配传统锂电产线,供应链重构周期仅需1至2年,远低于无机体系的5至8年。
中汽新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于长虹表示,在全球范围内,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正受到广泛重视,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经过前几年的前期布局和技术积累,企业纷纷加大对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推进力度,预计2025年至2027年将实现小批量示范应用,到2030年前后有望规模化量产。他认为,全固态电池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年前主要集中于模具电池的前瞻开发,当前阶段聚焦于10Ah至60Ah的小软包电池研发与应用,而从今年下半年起,研发开始朝大软包电池方向迈进。
整零协同与多场景探索
![]()
![]()
固态电池的技术复杂性与高投入门槛,促使车企与供应商深度绑定,产业链协同趋势日益显著。例如,孚能科技的固态电池研发主要与江铃汽车合作,双方此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拟共同推动固态电池的研发、生产和市场应用。据了解,孚能科技研发的超级软包动力电池解决方案,将助力江铃新能源纯电动平台焕新升级,打造先锋轿跑车型。
在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汽车联合国轩高科展出“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该电池采用原位聚合体系固态电解质、富锂锰正极材料等技术,电芯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接近当前主流材料体系的理论极限,续驶里程有望提升至1200至1300公里。按照规划,奇瑞犀牛S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完成装车验证。
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协同发力,正成为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变量。国轩高科日前通过互动平台表示,其G垣准固态电池的“001”号测试车累计行驶里程接近2万公里,车企对电池性能和测试数据表示认可,公司正积极推进产线建设,以满足客户的量产需求,具体的产能规划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上汽集团则通过投资进而由旗下华域汽车收购清陶动力股份的方式,加强对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今年4月,上汽集团宣布,旗下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将于2027年实现产业化落地,并应用于量产车型。公开资料显示,清陶动力全固态电池生产线的建设,是上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布局之一,目标是通过“车企+电池厂”的合资模式,整合双方在材料、设备、整车制造的优势,解决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痛点(如成本高、工艺复杂),推动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若项目顺利推进,上汽将成为国内首批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的车企之一,有望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竞争中占据技术优势。
不过,面对固态电池产业化的热度飙升,业内人士呼吁理性看待其发展进程。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认为,最乐观的情况是固态电池2030年后小批量生产,而且它不可能大规模取代液态锂电池。
集邦咨询(TrendForce)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已有近百家企业规划固态电池产能,合计规模达到上百GWh。在新能源汽车、固定式储能、消费性电子、人形机器人、eVTOL/UAM及工业用途等对高能量密度、高可靠性需求推动下,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及半固态电池市场需求将突破206GWh,2035年进一步扩大至740GWh以上,标志着固态电池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从最新披露的消息看,在尚未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之前,动力电池企业已开始积极探索固态电池在新场景中落地。例如,卫蓝新能源的固态电池技术,将重点开拓新能源储能、电网调峰及工商业储能市场;亿纬锂能“龙泉二号”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以及AI等高端装备应用领域;孚能科技已推出第一代人形机器人专用全固态电池,并向行业领先企业送样。
更名厘清概念刹住炒作风
![]()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相关主管部门正酝酿出台新文件,拟将“半固态电池”统一更名为“固液电池”,旨在厘清其与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边界,避免市场认知混淆。
半固态电池是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中间形态,其与液态电池产品的核心区别在于电解质形态。全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液和隔膜,半固态电池则是引入固态电解质,同时保留少量液态电解液(电解液占比5%~10%),形成“固液共存”的体系。
在行业“喧嚣”的背后,技术与量产瓶颈仍是检验固态电池发展虚实的关键标尺。虽然近期行业的一系列进展让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轮廓逐渐清晰,旦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量产仍处于攻坚阶段。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孙昱晗对记者表示,目前全固态电池处于由技术突破到工程化实现的发展阶段,主流技术路线尚未统一,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等路线并行发展。据调研,国内外重点企业仍在针对固态电池界面、析锂等核心卡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部分企业建设中试线推动工程化落地。他预计,2027年,固态电池将会实现装车应用,实现零到一的突破;2030年后,经过一代产品的迭代,有望实现规模量产与产业链贯通。
2025成都车展上,首搭半固态电池的全新上汽MG4正式上市,起售价6.58万元,成为首款将价格打入10万元以内的半固态电池车型。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表示,半固态电池作为相对独立、广泛应用的技术路线,已成为当前产业竞争的核心领域。他认为,“先半固态,后全固态”的产业化路径,可以兼顾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由此逐步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无论“固液电池”的概念厘清,还是固态电池的技术攻坚,本质上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向更高能效、更安全水平演进的必然过程。概念的规范将为市场理性发展筑牢基础,而技术瓶颈的突破则需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与政策层面的持续协同。
文:赵玲玲 编辑:庞国霞 版式:李沛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