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农业振兴乡村—陕西安康汉滨新城办九里湾王兴明访谈一
记者王开成
![]()
![]()
![]()
立体农业振兴乡村—陕西安康汉滨新城办九里湾村王兴明访谈一
记者王开成
牛蹄岭外雨如弦,漫拨云纱见翠烟。
泥径蜿蜒通阡陌,胶靴印浅辨桑田。
馒头山色浮青霭,琥珀珠光缀绿川。
忽见橘林金盏密,疑将星斗落尘寰。
2025年9月21日,冒着绵绵的秋雨,踏着泥泞的山坡黄泥路,走进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新城办九里湾村二组退伍军人王兴明的立体农业园调研。
九里湾村地处安康市汉滨区新城街道东部,位于牛蹄岭南麓,地势南高北低,拥有680余亩连片柑橘园,是全区最大的柑橘种植区;王兴明的立体农业园,就在柑橘园内。
王兴明1986年10月退伍,多年来,发挥部队的精神,立足当地立体特色种植和劳务经济,不仅注重自家发财致富,还带领周围邻居发财致富,不仅获得了汉滨区“我家有党员,争先做模范共产党户”称号,还获得了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光荣之家”称号。
▇“馒头山”上的“金色勋章”
千树垂璎压瘦枝,秋霖频浣愈丰姿。
青鳞托露凝冰魄,赤玉含霜酿蜜脂。
敢笑武陵桃谶浅,应夸汉水橘园奇。
昔年汗渍今成酿,一瓣甘甜一首诗。
秋雨如丝,汉滨区的山峦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衣。在九里湾村二组,一座形如馒头的山坡上,退伍军人王兴明的立体农业园正悄然书写着丰收的传奇。
这片从村民手中流转来的土地,如今已成为王兴明心中的“第二战场”——没有枪林弹雨,却同样需要军人的坚韧与智慧。
走进柑橘园,雨滴打在深绿的橘叶上,溅起细碎的水珠,像一串串透明的珍珠滚落。
枝头挂满金黄的果实,沉甸甸的,压得枝条微微下垂,仿佛在向大地鞠躬致谢。王兴明站在雨中,目光如炬,仿佛在检阅自己的“士兵”。
“去年柑橘收入5万多元,今年预计还能提高一成。”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像一位将军在汇报战果。
▇“藕田里的“黑色黄金”
曲水苍茫接藕塘,残荷犹举褐旗昂。
黑枪倒蘸天池墨,白节深藏地窖藏。
铁锹翻泥惊蛰户,银鳞破水跃农仓。
莫嫌浊世多泥淖,净出琼琚佐酒觞。
柑橘园下方的沟溪边,近5亩莲藕田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荷叶已褪去盛夏的翠色,边缘卷曲,像被岁月揉皱的信笺,低垂在水面上。莲蓬密密麻麻,黑得沉郁,像一支支倒悬的毛笔,蘸饱了雨水,在灰白的天空下写满丰收的诗句。
“去年挖了3万多斤,卖了15万元。”王兴明蹲下身,轻轻拨开淤泥,一根白嫩的藕节蜷曲如手臂粗,被他小心翼翼地托出。“莲藕是收入的主体,今年比去年更好。”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仿佛挖出的不是藕,而是埋藏在地下的“黑色黄金”。
▇“从“光荣之家”到“致富领头雁”
卸甲归田志未移,馒头山上写新辞。
橘灯照夜如烽火,藕剑穿泥似战旗。
五亩塘田收玉版,一腔热汗铸金卮。
忽闻檐下算珠响,方信人间有稔时。
1986年退伍后,王兴明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将军人的作风带到了田间地头。他的立体农业园里,柑橘、李子、梅子、柿子、火绾、木瓜等果树错落有致,果林下套种着农作物或蔬菜,像一幅精心编织的绿色画卷。
“农闲时在城里打工,一年还能收入2万多元。”王兴明掰着手指算账,全年总收入约25万元。但他没有独享财富,而是带领周围邻居一起致富,像一位“致富领头雁”,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振翅高飞。
▇“秋雨中的“花果村”
南环车雨两朦胧,牛岭烟分橘色中。
万亩青霞浮蜜露,八方商旅慕醇风。
昔年瘠土今膏壤,此日穷乡变富宫。
更喜兴明擎炬照,九湾灯火接天红。
九里湾村是汉滨区最大的柑橘种植区,680余亩连片柑橘园在秋雨的浸润下更显生机。雨滴敲打橘叶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这个“花果村”的丰收故事。远处南环快速干道上的车声被雨幕过滤,只留下模糊的嗡鸣,而橘农们站在檐下,望着雨中的橘园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是大自然赐予的‘神奇老酒’。”王兴明笑着说。他的柑橘园不仅是家庭的“摇钱树”,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雨中的橘林静默如诗,而王兴明的故事,正像那些绿色的柑橘,在秋风中散发出甜美的芬芳。
从部队到田园,王兴明用军人的坚韧和智慧,在汉滨区的山水间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他的故事,就像秋雨中的柑橘园,历经风雨,终见彩虹。(记者王开成综合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