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被绑梯子上“婚闹” 当地:个例
洛阳一新郎被绑在梯子上围观,众人向其泼洒酱油啤酒,拍摄者称“新郎系自愿”,当地:已沟通教育
9月21日 ,一网友发布河南洛阳伊川县婚礼现场视频。
画面中,新郎被绑在梯子上,浑身洒满酱油啤酒,还有几位观众正向其喷洒啤酒,该视频引发网友热议,部分网友觉得这种婚闹过于低俗。
9月22日,红星新闻记者联系视频拍摄者,对方表示新郎为自愿,事先有沟通过,泼洒啤酒酱油的是新人的朋友,主要为娱乐。
![]()
伊川县政府工作人员表示,这属于个例,已对当事人进行沟通教育,当地一直在倡导移风易俗,文明婚礼,摒弃婚闹陋习。
梯子上的新郎与洒向文明的酱油:洛阳婚闹争议背后的习俗之困
9 月 21 日,河南洛阳伊川县一段婚礼现场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画面中,一名新郎被绳索捆绑在金属梯子上,浑身沾满深褐色的酱油痕迹,白色衬衫已被啤酒浸透,几位围观的男子正手持酒瓶向他猛烈喷洒,地面上流淌着混合液体的污渍,而周围人群的哄笑声与酒瓶碰撞声交织在一起。这场被拍摄者称为 “事先沟通、纯属娱乐” 的婚闹,迅速撕裂了舆论场 —— 支持者视其为传统习俗的热闹表达,反对者则直指其触碰了低俗与文明的底线。
事件始末:“自愿” 标签下的争议现场
视频发酵仅一天后,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拍摄者。对方强调,参与婚闹的均为新人的朋友,事发前已与新郎充分沟通,“新郎自己也觉得好玩,就是图个喜庆气氛”,泼洒酱油啤酒是当地婚礼常见的 “活跃方式”,不存在强迫行为。这一说法并未平息争议,反而引发了更密集的讨论。
在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的讨论量迅速突破百万。有网友留言 “婚礼就该热热闹闹,朋友间的玩笑不必上纲上线”,但更多声音指向行为本身的低俗性:“把人绑起来泼脏东西,这是欺负人不是闹婚”“喜庆不该建立在他人的尴尬和不适上”。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熟悉当地情况的网友指出,伊川县并非首次出现此类婚闹 ——2021 年 11 月,当地曾发生新郎被绑在挖机上剧烈晃动的事件,当时挖机上方就是高压线,新郎因恐惧和疼痛当场暴怒,婚礼险些演变成冲突。
9 月 22 日,伊川县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该事件属于个例,已对当事人进行沟通教育。工作人员同时透露,当地近年来一直在推进婚俗改革,通过村公告栏宣传、村干部劝导等方式,倡导文明婚礼,摒弃婚闹陋习。但从此次事件来看,传统习俗的惯性仍在持续冲击着文明婚俗的边界。
争议焦点:“自愿” 能否成为低俗的挡箭牌?
“新郎自愿” 成为拍摄者和部分支持者的核心辩护词,但在法律与公序良俗的维度上,这一说法难以站住脚。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律师马丽红指出,即便存在事前沟通,婚闹行为也需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不能以‘自愿’为借口突破底线”。
从人格权保护角度看,《民法典》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身体权、健康权和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害。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叶刚分析,将人捆绑限制人身自由,向其泼洒刺激性液体,即便征得同意,也可能因行为的侮辱性构成人格权侵害 —— 这种 “自愿” 往往掺杂着人情压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意思自治。类似案例早有先例:2024 年 9 月,山西一名新娘被亲友用胶带绑在电线杆上,尽管事后声明是 “预先设置的游戏环节”,仍被舆论谴责为 “变相侮辱”,当地社区不得不介入教育整改。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传统婚闹的 “娱乐属性” 正在被异化。婚闹本起源于古代 “驱邪祈福” 的仪式,通过热闹场景驱散邪祟、祝福新人,核心是 “喜庆不伤身、热闹不越界”。但近年来,各地婚闹逐渐偏离轨道:湖南常德曾出现伴郎砸玻璃翻窗接亲、用红绳牵新娘游行的闹剧;有的地方将新郎关入狗笼、强迫其穿戴女性服饰游街;更有甚者借婚闹之名实施猥亵、殴打等行为,将婚礼变成违法现场。这些行为早已脱离 “习俗” 范畴,沦为满足猎奇心理的低俗表演。
法律红线:从民事侵权到刑事犯罪的边界
洛阳这场婚闹虽未造成严重人身伤害,但已游走在法律风险的边缘。上海市尚法律师事务所律师唐震东指出,低俗婚闹的法律责任可分为三个层级:轻则构成民事侵权,需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责任;情节较重的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面临拘留、罚款;若造成严重后果,则可能触犯刑法。
具体到常见的婚闹行为,法律界定有着清晰标准:强行搂抱、亲吻新娘或伴娘,涉嫌性骚扰,需承担民事侵权责任;捆绑、殴打新人导致身体受伤,构成身体权侵害,除赔偿医疗费外,还可能被行政拘留;在公共场所实施侮辱性行为,如强迫新人裸奔、涂抹粪便等,若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可能构成侮辱罪,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婚闹已升级为刑事犯罪 ——2023 年山东某婚礼上,三名伴郎借闹婚之机猥亵伴娘,最终因强制猥亵罪被判处有期徒刑;河南某地曾发生婚闹中因争执失手致人重伤的案件,涉事者以故意伤害罪获刑五年。
“很多人误以为‘婚闹无小事’,用‘开玩笑’掩盖违法行为。” 唐震东强调,法律不会因 “习俗” 或 “自愿” 的借口网开一面,只要行为侵害了他人权益,就必须承担相应责任。此次洛阳婚闹中,若新郎事后因身体不适就医,或因视频传播遭受名誉损失,仍可依法追究参与者的民事责任。
破局之路:婚俗改革中的传统与现代平衡
这场争议再次将婚俗改革推向公众视野。事实上,民政部早在 2020 年就印发《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整治低俗婚闹作为重点任务;2022 年的例行发布会中,更是明确提出要 “加大对婚俗不正之风的整治力度”。如今,全国已有多个试点地区探索出有效经验:菏泽市定陶区多部门联合发布抵制恶俗婚闹倡议书,明确列出 “禁止捆绑新郎、强迫饮酒” 等 10 类行为;兴义市公安局直接发布通告,将低俗婚闹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纳入查处范围。
但改革的关键仍在于观念转变。王叶刚认为,法律条文的完善只是基础,真正需要改变的是 “闹得越凶越喜庆” 的错误认知。这种认知的形成,与传统社会 “集体主义压制个体权利” 的文化惯性有关 —— 在熟人社会中,个体往往迫于人情压力,对低俗婚闹选择隐忍,而围观者则将他人的尴尬视为娱乐,形成 “集体无意识” 的暴力。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社会多方合力。从政府层面,应将婚俗宣传融入基层治理,通过村规民约明确婚闹边界,对公职人员参与低俗婚闹的行为予以通报批评;婚礼服务行业可发挥引导作用,设计更具文化内涵的环节,如用传统的 “跨火盆、结发礼” 替代低俗婚闹,既保留仪式感又传递文明理念;作为个体,更需树立 “尊重优先于热闹” 的意识,拒绝参与或容忍任何侮辱性的婚闹行为。
伊川县梯子上的新郎最终被解开绳索,但习俗与文明的博弈远未结束。当酱油与啤酒洒向的不仅是一件衬衫,更是对个体尊严的漠视时,所谓的 “喜庆” 早已变味。婚闹的本质应是祝福而非冒犯,传统的价值在于传承而非异化。正如一位网友所言:“真正的热闹,是亲友真诚的笑容,而非他人难堪的窘境。”
从挖机上的惊恐到梯子上的狼狈,洛阳的两次婚闹争议如同两面镜子,照见了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唯有让文明成为习俗的底色,才能让婚礼回归本应有的温馨与庄重,让喜庆真正源于尊重而非低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