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笔者近期重看《智慧的追寻》,有读者发“阅后感言”,总结得很到位;因此引发笔者想起,在这百年不遇的大时代,世界极不安宁,远方的战火有蔓延之势,而我们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环境,能够看“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在准备应对超强台风来袭、做好防风措施之后,正好静下心来看书,细思对中华传统智慧的追寻。这篇“阅后感言”的部分内容如下(笔者略作“文气”的修饰)。
![]()
几点体悟,随手札记。这本书更像一部创业者的精神自传。字里行间,我仿佛与您并肩而行,重温起伏跌宕的心路,读罢心有戚戚。2011 年,清华百年校庆。几位校友在珠海发起“清华知行读书会”,至今正好第15年。除却节日假日,我们每周一聚,风雨无阻。为何可以坚持如此之久?答案其实朴素。读书会给自身立下三句“小宪章”——“以书会友,链接共享,心灵港湾”。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孤高而不孤僻、开放而有边界、反思而不内耗,殊为难得。读书会是这样一块自留地,众人愿意把时间交出。活动不设藩篱,主题可深可浅,形式亦庄亦谐,人人皆为主角;如此原来,由是14年倏然而过,至今弦歌不辍。
《止学》如此好书,竟被我长久遗落;幸得先生大作指引,才补上迟到的必修一课,其中两段尤觉电光石火。
首先是用势卷二,有流行语“风口上的猪都会飞”,被众人奉为暴富捷径。《止学》提醒我们:与其外逐风口,不如内求本源。知止而后能静;静极方能倾听。把功夫下在修德与炼心之上,静待青萍之末的细微颤动,便可借势扶摇,大风起兮云飞扬。
![]()
其次是蹇势卷七,祸患常生于心,人生常态本是波澜起伏。困厄当前,不怨不艾不弃,把逆境视作一场独特的体验,守顺持正,终能履险如夷,安贞致吉。
《论语·述而》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对“完整人格”的四层工夫。“志于道”就是立志要高远,以“天人合一之道”为终极鹄的。道是总规律、总方向,无道则人生失其准星。“据于德”的“据”如同根据地,须把抽象之道落实在具体德行(仁义礼智信)之上。德是“道”在行为上的抓手,无“德”则道为空谈。“依于仁”的“仁”是德之核心,是人与人相处的情感枢纽。“依”是终生不离、念念在兹。无仁,德便失去温度,只剩下空洞的规则。“游于艺”的“游”是涵泳自如、从容玩味;“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泛指一切文化、审美和技术活动。这一层次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让人格在审美与实践的过程中“生活”起来,以艺养心、使生命不枯槁;以艺致用、使仁德有优雅的落地方式。
书中提到儒道互补的理想人格。儒家的“圣人”着眼于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完人”;道家的“真人”着眼于人与自然和社会客观环境的关系,保持人的自然本性,追求实现个人精神自由的“完人”。儒道互补、并行不悖,使我们面对人生,不论是顺时逆时,皆能达到内心世界的平和,成为兼备圣人与真人特质的“完人”;如孟子所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总而言之,观世事之变迁、察世事之缘由,顺天、知命、应人,莫若道。开价值之泉源、树价值之主体,修身、齐家、治平,莫若儒。儒学是安身立命之道。道学是顺天应人之道。》
《智慧的追寻》作者是彭泓基道长,“阅后感言”的作者是容庆会长。两人都是笔者的好朋友。新时代的今天,中国人民现正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儒道结合而成“完人”,壮哉斯言,笔者百分百认同。
中国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我们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回想1919年“五四运动”的觉醒,一度喊出打倒国学、全盘西化、废弃汉字;那是要把婴儿和脏水一起倒掉的极端思维。中国百年奋斗的历史性成就证明,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奋斗、团结和逐梦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动力。本文不长,笔者已征得彭兄和容兄同意发表,因此不忝扫帚自珍,也许值得读者们品评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