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来自于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的一篇研究报告,该报告从相对客观的角度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华的投资趋势,报告质量较高。
但是该报告太过书面化、专业化,我在原文的核心观点论点上进行了一点点本土化的改造,使之更符合国内的阅读习惯,日版原版及中文翻译版放在了评论区,如需自取。
外商直接投资(FDI),简称外资,对我国的经济腾飞起到了加速器和催化剂的关键作用。
目前仍然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贡献了全国近三成的贸易额,约两成的税收(《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5》),更不用说创造的就业、带来的技术转移与产业升级。
但是近两年,“外资撤离中国”“中国失去投资吸引力”这样的论调频繁出现在各类国际媒体的报道中。
尤其是当数据摆出来时,的确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2021年,中国吸引外资高达3441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但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骤降至45亿美元。
(备注:我国外资统计有两种口径,分别是国家外汇统计局以及商务部。
国家外汇统计局数据:外资子公司偿还母公司贷款,也计入资金流出。2024年债务性投资大幅流出(-540亿美元),但股本投资仍保持流入(585亿美元)
商务部数据:指在华企业接受的外资出资及一年以上借款总额。2024年为8262亿元,同比下降27.1%)。
乍看之下,似乎中国已从“世界工厂”走向了“资本荒漠”。
然而,如果仅仅用“外资撤离”来概括这场变化,未免过于简单。
深入观察可以发现,外资在中国的布局正经历着一次转折:既有撤退与观望,也有新的投入与深化。
一、外资“撤离”背后的真实原因
境外很多媒体将外资“撤离”的原因简单归结为:
①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②中美贸易战等地缘政治风险;
③《反间谍法》、跨境数据转移限制等中国的政策与法规风险。
我国的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解释为:
①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一些成本敏感型、劳动密集型的外资在全球范围调整布局、转移产能。
②外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外资企业竞争优势弱化,选择逐步退出中国市场。
③不少外资企业顺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趋势,积极调整在华投资布局。
④地缘政治因素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显著上升,部分跨国公司将部分新增投资分散至其他国家。
上述理由确实是当前外资企业普遍面临的课题,但这些理由并不足以解释为何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会在2022年后突然急剧减少。
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给出的一个理由是,主要因为中美十年期国债利率差处于“倒挂”状态,即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显著高于中国。
再加上中、美、日股市表现的差异,共同推动了资金快速、大规模地从中国流向海外。
我们从下表可以看出,外资规模最大的2021年,中国十年期国债利率约为3.1%,美国约1-1.5%,这段时间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但是在2022年第二季度,中美之间十年期国债利率趋平,当时外商投资规模开始大幅下滑。
正如下图红线所示,当中美十年期国债利率差处于“倒挂”状态时,外资规模也处于低位。
![]()
二、外商投资行业版图变化
如果将过去十年的外资投向做一个横向对比,可以发现中国投资版图的巨大转变。
2013年,房地产在外资投资中的占比接近四分之一。
到了2023年,这个比例跌到7%。与之相反,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的占比在十年间扩大了近八倍,接近整体的两成。
房地产:2013年占比约四分之一,随着市场萎缩,2023年降至7.2%。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占比大幅提升,2023年达到18%,是2013年的约8倍。
![]()
这并不难理解。
房地产红利早已见顶,而中国在新能源、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方面展现出的快速迭代能力,却让许多企业看到新的增长点。
尤其是在新能源车和相关供应链上,中国形成了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这对外企来说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事实上,从下表中近年投资案例来看,外资重点投向医药、医疗器械、电动车、自动驾驶、半导体、氢能等高科技领域。
这些都瞄准了中国的“成长型产业”。
![]()
从这个角度看,“撤资”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一次“调仓”。
资本在从传统行业抽身的同时,把更多资源押注在中国的未来产业上。
三、外资“本土化”转变
与撤退形成对照的,是部分外企的“深耕”。
特别是德国企业,近年来在中国推进所谓的“本土化3.0”。
![]()
所谓本土化3.0,并不仅仅是把生产线搬到中国,而是将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不只是“在中国为中国”,而是“通过中国提升全球竞争力”。
一些德国车企和工业巨头在新能源汽车、自动化技术等方面不断加码,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更现实的考虑是,当一些外企选择退出,中国市场的竞争反而有所缓和,留下来的企业或许能借机获得更大的份额。
这种“逆风加仓”的逻辑,在跨国公司内部并不少见。
四、结论
放到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在FDI格局中的地位依旧举足轻重。
2023年,中国吸收的外资占全球比重为12.3%,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虽然2024年出现了明显下滑,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全球位置就此丧失。
![]()
今天的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高速增长、红利显著、外资可以轻易获利的市场。
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东南亚和印度在不少跨国企业的布局中被视为更优选项。
但这并不等于中国失去了所有优势。
庞大的中产阶层、完备的产业体系、快速的技术迭代能力,依旧是难以替代的竞争力。
除了美国,很难找到另一个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市场。
与其说“外资撤离中国”,不如说外资正在重新评估中国。
有人抽身,有人坚守,也有人在加码。
资本正在一场全球博弈中寻找平衡点。
这背后既有中国经济自身的周期性问题,也有国际格局的外部冲击。
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不是单一的数据曲线,而是中国如何在开放与自主、增长与风险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中国仍是一块难以割舍的市场;而对于中国来说,能否留住并善用外资,不仅关乎眼前的增长,更关系到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