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还记得小学语文课上的修改病句题吗?做题时候,“成分缺失”是一个典型的错误。那时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句子,起码要有“谁(主语)、干了什么(谓语)、怎么样了(宾语)”。
然而,当我们刷着手机,浏览如今的新闻时,却会发现:当年语文课的“考点”,现在却成了新媒体小编们心照不宣的“流量密码”。标题里的主、谓、宾,总是轮流“玩失踪”。
01
缺失的成分去哪了?
我们先来看几个熟悉的“病例”:
![]()
![]()
上述案例缺少了最关键的主语——“谁”宣布?“取消”了什么?“谁”发布?为什么“祝贺”?
它利用“刚刚、重磅”制造紧迫感和悬念,却把核心信息藏得严严实实,迫使你必须点进去才能知道“主角”是谁。
![]()
省略宾语是制造悬念最直接的方式。而《建议10月底前完成!》这一标题同时缺失了主语和宾语。
宾语缺失让“建议的内容”成谜,读者无法知晓 “建议在 10 月底前完成什么事”,是提交材料、完成某项工作,还是落实某个政策?两大关键信息的缺失,使得标题仅剩下时间节点,完全无法传递新闻核心,读者必须点击内容才能 “脑补” 完整信息。
这些标题之所以如此“缺斤短两”,背后逻辑高度一致:用信息的不确定性,兑换点击的确定性。它不提供信息,只提供一种情绪,利用人的好奇、焦虑或八卦心理,完成流量的转化。
02
没有赢家的游戏
在算法推荐机制下,点击率就是硬道理。但这种利用成分缺失打造“标题党”的行为,实则是一场多方共输的博弈。
对读者而言,是信任与时间的双重浪费。
读者怀揣着寻求答案的预期点击进去,结果发现文章内容要么与标题暗示相去甚远,要么需要翻到最后才找到答案。每一次失望的点击,都是对用户时间的浪费和情感的消耗。更严重的是,一些标题故意误导,容易让读者在“脑补”中产生误解,扭曲事实真相。
对媒体来说,这无异于公信力的慢性自杀。
当用户多次被“骗”点击后,其本能反应不再是“看看发生了什么”,而是“这小编又在唬人”。长期来看,这种“狼来了”效应会彻底透支用户的信任,导致即使媒体发布真正重要的新闻时,用户也会选择划走。
损毁品牌形象易,重建信任难。当“标题党”内容能轻松获得巨大流量时,那些精心创作、标题扎实的优质内容反而容易无人问津。
03
如何找回“失踪”的主谓宾?
虽然早在2017年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标题规范管理规定(暂行)》,要求新闻标题应遵循语义完整、措辞规范、表达客观的原则,严禁各类夸张、猎奇、不合常理的内容表现手法等“标题党”行为。但多年来,“主谓宾”缺失的新闻标题仍常见常新。
整治标题“成分缺失”,显然需要平台、创作者和用户三方合力,其中平台方首当其冲,不能做“标题党”的流量帮凶。
如平台应对“成分不全”的新闻标题内容进行算法限流,降低其推荐权重。同时,完善举报机制,设立清晰便捷的“标题不完整”举报入口,并对查实的内容和账号进行及时处理,让用户成为监督网络环境的重要一环。
创作者则需要重建专业与诚信。——从技术上讲,“写齐主谓宾”不难,制作优质标题也并非放弃吸引力。把事实说清楚,是创作者对读者的基本尊重。
与此同时,每一个读者也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力。学会理性点击,识别并主动跳过那些成分缺失、故弄玄虚的标题。积极举报,遇到“标题党”时不要一笑而过,来自读者的每一次反馈都在为清朗网络投票。
信息齐全的标题,是新闻与读者之间信任的桥梁。坦诚和清晰的描述:谁,做了什么,怎么样,能让标题回归概括事实的本意,而不再成为制造迷雾的“小心机”。
校对 | 李立军
主编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