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博士说心理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经历:
孩子很调皮,你心里很生气,可不管是情绪失控发脾气,还是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可孩子却无动于衷,根本听不进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从一开始,你就错了。
教育孩子,最没用的三种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一、最没用的三种驱动方法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①讲道理
很多父母会给孩子讲道理:“现在不努力,将来会吃亏”,“学习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我!”。
这样的道理,父母说得口干舌燥,孩子却左耳进右耳出。
不是孩子叛逆,而是他们的大脑还没发育到能理解“长远利益”的程度。你用成年人的逻辑和观点去教育孩子,孩子是根本不懂的。
对孩子来说,“当下的快乐”远比“十年后的前途”更真实。
②发脾气
孩子不听话,有些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忍不住会发脾气。
最开始发脾气看似有用,但次数多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不仅你的情绪会越来越差,也会激发对方的对抗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家长发脾气时,孩子的大脑会进入“应激状态”,此时他们的注意力全在“如何躲避伤害”上,根本无法理性反思自己的行为。
③刻意感动
有些父母会诉说自己的不容易,为孩子付出了多少,“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这些话看似充满爱意,实则是一种情感绑架。刻意感动会让孩子内心充满愧疚感,认为自己的存在是父母负担的根源。
心理学将这种行为称为“情感勒索”,它可能短期内迫使孩子顺从,但长期来看,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与自我价值感。
以上三种方法,都不能真正改变孩子。
那么,怎么办呢?如果你真的要“改变”你的孩子,那么就要创造一个让他“自我改变”的环境和动力。你要做的是:影响他、激发他、塑造他。
二、影响他:南风效应
有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做南风效应,出自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为了脱掉行人的衣服,吹来的是强烈的冷风,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反而是南风,它徐徐吹动,风和日丽下,行人顿时觉得很暖和,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结果很明显,南风赢得了胜利。
南风效应告诉我们,温暖的接纳远比强硬的管教更有效。
很多父母总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却忘了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比如,孩子打翻牛奶,有些父母会骂“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温和的父母会说:“没关系,先擦干净,下次我们拿稳一点就好”。
孩子作业写错,不要急着批评他,说“这么简单都错”,而是说“我们一起看看哪里错了,下次注意就行”。
温暖的接纳,不是纵容错误,而是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当孩子感受到“即使我错了,爸爸妈妈也爱我”,他们才会有勇气面对错误,主动改变。
这就是南风效应:用温暖融化对抗,用接纳唤醒自觉。
三、激发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除了要影响他,你还要激发他。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层需求。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主动”,却没意识到:孩子的行为背后,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
比如,尊重。很多父母习惯替孩子做决定:“这个兴趣班对你好,必须报”“这件衣服好看,就穿这个” ,却忘了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需要“被尊重”。
当孩子的意见总被忽视,他们就会用“不配合”反抗。
所以,要注意倾听孩子的需求,要给孩子选择权,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
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很重要,他们就会更主动地配合,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
再比如,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孩子的“内在动力”。当孩子感觉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做成事,他们就会主动追求更多的成就感。
很多父母总习惯包揽一切:帮孩子整理书包、帮孩子检查作业、帮孩子解决矛盾,这实际上就剥夺了孩子“自我实现”的机会。
所以,要放手让孩子尝试,耐心教他,引导他,鼓励他。
当孩子靠自己完成一件事,哪怕是很小的事,父母也要及时表扬,这种成就感会驱动孩子主动挑战更多事。
四、塑造他:自证预言
最后,你还要帮助他塑造自我。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证预言”效应。什么意思呢?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评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最终让孩子变成家长口中的样子。
有个经典的实验: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挑选了10名学生,告诉老师“这些孩子有很高的天赋”。半年后,这10名学生的成绩果然远超其他同学。
其实这些孩子只是普通学生,是老师的“高期望”让他们变得优秀。
老师会更关注他们,更耐心地辅导他们,而孩子感受到这种期望,就会努力达到老师的要求。
所以,作为父母,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你称孩子为“懒虫”,他很可能越发懒惰;但如果你注意到他偶尔的勤奋并称他为“努力的孩子”,他就会逐渐向这个身份认同。最终,他会成为我们口中描述的那个人。
但要注意的是:你的鼓励,你传递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真诚。不仅通过语言传递,更要通眼神、语调、姿态传递,让孩子感受到你内心真实的评价。
只有发自内心的信任,才能产生真正的自证预言效应。
最后,总结一下:改变一个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不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而是要影响他、激发他、塑造他。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