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宗教:殊途异路,何来“同登一峰”?
著名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和宗教爬的不是一座山,佛学大师一生等在那里,只会等来更多的信众,而不是科学家。”——这句话精准戳破了“科学的尽头是宗教”“科学家爬山登顶时,佛学大师早已等候”等荒诞论调,也揭示了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的根本差异。
从“量子塌缩”到“念头生世界”:一场对科学的刻意曲解
近年来,不少人试图将量子力学与佛教教义牵强捆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在《客观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一文中的论述。他声称:
“电子在未被测量时,处处存在也处处不存在;一旦测量,便有了固定状态。意识亦是如此——看到一朵花时动念头,本质是‘测量’:用鼻子测知香味,用眼睛测知红色与美丽,用意念测知愉悦,这些‘测量结果’让意识坍塌到‘玫瑰花’的概念上,进而‘生成客观世界’。《楞严经》中‘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正是最早阐明‘意识即测量,念头生物质’的真理。”
这番言论看似引用了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塌缩”概念,实则完全曲解了科学原理。回溯量子力学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微观粒子(如电子)在未被观测时,其位置等物理量处于不确定的叠加态;一旦观测,其“波函数”会发生塌缩,呈现出确定状态。但随着物理学的深入研究,科学家早已明确:波函数塌缩的本质,是微观粒子与宏观观测仪器发生“量子纠缠”的结果,与“人的意识”毫无关联。
以电子观测为例:当我们用荧光屏拦截电子时,电子会与荧光屏内的感光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哪怕没有任何人的眼睛去“看”,这种相互作用也会让电子的位置被确定,波函数照样塌缩。同理,玫瑰花之所以是玫瑰花,是因为它与阳光、土壤、空气进行物质交换,遵循生物学规律生长,其形态、香味是自身属性的体现,与人是否“动念观测”没有半分关系。朱清时将“量子塌缩”曲解为“念头生成客观世界”,本质是借科学名词的外壳,兜售玄学思想,完全背离了量子力学的科学内核。
科学的“不确定性”与宗教的“确定性”:本质差异的核心
为何说科学与宗教“爬的不是一座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早已给出答案:科学的核心是“不确定性”,宗教的核心是“确定性”——这一根本差异,决定了二者永远无法走向同一条道路。
在科学领域,所有理论与学说都是“临时的、待验证的”,永远以证据为基石,以“统计概率”为表述方式,而非“绝对真理”。比如在物理学中,科学家描述一个现象的证据时,会用“几个标准误差”来衡量可信度——这意味着结论是“高度可能正确”,而非“100%确定”;当旧理论无法解释新现象时,科学会毫不犹豫地修正甚至推翻它:牛顿力学无法适配大尺度宇宙与微观粒子运动,便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托勒密的“地心说”被观测数据否定,哥白尼的“日心说”才得以确立。这种“敢于质疑、勇于修正”的不确定性,正是科学不断进步的动力。
宗教则恰恰相反。它对核心教义与断言抱有“绝对确定性”——无论是否有证据支撑,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宗教宣称的“真理”都是“百分之百正确、永恒不变”的。比如某些宗教断言“世界由神创造”,即便地质学、生物学早已用“板块运动”“生物进化”等证据给出科学解释,这一断言也不会因证据而改变。这种“拒绝质疑、固守定论”的确定性,与科学的探索精神形成了鲜明对立。
“借科学抬宗教”:一场自相矛盾的悖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的话语权日益提升,不少宗教人士或偏好宗教者,试图通过“借重科学”来增强宗教的说服力,甚至炮制出“科学的尽头是佛学”等论调——但这本身就是一场自相矛盾的悖论。
宗教的本质,是人类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心理寄托与伦理实践:它为信众提供精神慰藉,规范道德行为,却与“知识探索”无关。科学则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取客观知识的工具:从天体运行到细胞结构,从电磁现象到生命进化,科学通过观察、实验、推理,不断拓展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边界,产出的是可验证、可应用的知识成果。
当宗教试图“借科学背书”时,本质上是在混淆“精神需求”与“知识获取”的边界:一方面想借助科学的“权威性”增强自身说服力,另一方面又拒绝接受科学“不确定性”的核心逻辑——毕竟,若真要遵循科学精神,宗教的“绝对确定性”教义早已被证伪。这种既想“蹭科学热度”,又不愿“守科学规矩”的行为,本身就暴露了其论调的站不住脚。
![]()
结语:尊重边界,各归其位
科学与宗教,一个致力于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以“不确定性”为进步动力;一个专注于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以“确定性”为信仰核心。它们如同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不存在“谁的尽头是谁”,更不存在“同登一峰”的可能。
佛学大师或许能在自己的“山峰”上吸引信众,传递精神力量;但科学家永远不会朝着那座“山峰”攀登——因为科学的征途没有终点,它永远在质疑、验证、修正中向前延伸,探索着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认清二者的本质差异,尊重各自的边界,不刻意混淆、不牵强捆绑,才是对科学精神的敬畏,也是对宗教信仰的理性看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