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新青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涉及领域广泛,其中,科技术语是《新青年》所倡导的“赛先生”角色的重要“扮演者”,对于社会进步和科学传播功不可没。那么,《新青年》的科技术语研究如何展开?其具有怎样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
原文|科技术语:《新青年》“赛先生”的主要“扮演者”
作者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春泉
图片 |网络
创办于110年前的思想启蒙杂志《新青年》在各领域广泛传播,其主要内容涉及时事评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学作品等方面,影响深远。《新青年》助推社会进步和科学传播,其中,科技术语功不可没。“科学”“进化”等《新青年》中的高频术语是时代的“关键词”。科技术语广泛分布于《新青年》各类文体和语体中,是社会转型的某种“风向标”,也是特殊的历久弥新的重要人文资源,颇具语用价值。
![]()
《新青年》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学史、报刊史等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百年来相关研究不仅覆盖范围广泛,而且成果丰硕。相对来说,其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总体而言,《新青年》的语言学研究,特别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与《新青年》自身的广泛性契合的、极具综合性的术语学研究亟待加强。
![]()
目标:深入阐发科技术语的功能与价值
科技术语是《新青年》“赛先生”的重要“扮演者”。围绕《新青年》术语体系,仍有多重问题亟待研究:其术语在语境、语域、语形、语义、语用、语体、风格方面有何特征?如何穷尽式描写这些特征?如何深入解释和阐发其特色话语的建构功能、科学传播价值、社会历史文化意义?作为重要人文资源,该术语体系在当下如何实现有效开发利用?我们不妨主要着眼于近现代社会历史转型语境和特定语域、语层,通过以下研究视角解决上述问题:共时语域传播和历时发展变异相结合,静态特征描写与动态语用分析相结合,应用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科技术语是《新青年》承载科学思想的基本单元,也是其建构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石。对科技术语的系统研究包括:分析《新青年》科技术语的语形特征、理想认知模式、语境互动(适应原有语境并生成新语境)、语篇分布、共时语域传播、历时发展变异;阐发《新青年》中科技术语的话语体系建构、科学传播、社会历史文化镜像等功能;与《学衡》等充分比较,探究其话语风格,并充分认识学派、流派(中国气派)与话语风格之有机关系。
![]()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科技术语研究充分挖掘《新青年》所蕴藏的语言资源。作为公认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新文化元典,《新青年》比起晚清执思想界牛耳的《新民丛报》《民报》等,有着特别之处——其以北京大学为依托,获得丰厚的学术资源,而学术资源是语言资源形成的必要条件。从内容维度看,《新青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埋下了伏笔;从语言形式维度看,《新青年》几乎涵括所有的文体、语体。简言之,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新青年》的语言资源属性十分突出。科技术语则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可供当今学界有效开发利用。
![]()
途径:确定科技术语总语义场
《新青年》科技术语研究的主要途径是建构语料库,以自建生语料库为基础,分门别类,确定《新青年》科技术语总语义场。具体说来,选择版本较完善的《新青年》为底本,并通过“术语在线”(termonline.cn)等学术平台和《辞海》及百科词典等权威工具书,核查待研究的术语。
据我们初步统计,《新青年》的术语涉及医药卫生、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农学等诸多自然科学领域,其中,以医药卫生和生命科学为主,如“传染”“抵抗力”等。数学术语的出现次数较少。在人文社科领域,心理学、哲学、经济学专业术语相对较多,如“学位”“高等教育”“人格”“无意识”等,而艺术学专业术语使用较少。相较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类,工程技术类术语更为少见。
《新青年》术语的系统解释极具综合性,需要深挖《新青年》所蕴藏的思想资源。《新青年》术语解释与动态语用直接相关,既需结合术语语境分布,并涉及术语的形义,又需结合词频统计,还需做到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思辨与实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建构《新青年》术语运用的矩阵互动模式。科技术语的有效运用,受制于特定文本语境和社会语境,同时会生成新的认知语义,营造新的非文本语境。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术语的生成、解释、扩散、理解形成一定的矩阵模式,矩阵中的要素两两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术语会产生一定的语形、语义等方面的变异。例如,陈独秀《一九一六年》有言:“人类文明之进化,新陈代谢,如水之逝,如矢之行,时时相续,时时变易。”其中,“进化”“新陈代谢”等科学术语都是转域使用的,作者随文给出形象化解释,以此形成直接的上下文语境;这些术语的基本意涵凸显了一定的时代性和思想性。“新陈代谢”的情形类似于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所载“文学一道,亦应有新陈代谢作用”中的“新陈代谢”,“进化”的情形类似于李大钊《新的!旧的!》中“宇宙进化的机轴,全由两种精神运之以行,正如车有两轮,鸟有两翼,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中的“进化”,它们都有形象化的随文释义,都不是严格地在本领域使用,其语义都有一定的变异。从陈独秀、傅斯年、李大钊等多主体共时直接使用的“进化”等术语不难看出,进化论通过《新青年》在当时业已广泛传播到文学等多个领域。
![]()
《新青年》科技术语研究还需要描写和解释《新青年》科技术语群落。特定语篇中的科技术语,能够以术语点、术语链、术语面形成网络系统,由此呈现出术语的语篇组织、衔接、连贯与凸显功能。《新青年》中的科技术语网络系统形成特定术语群落,术语群落对其后的学术生态产生重要影响。如《新青年》中,物理学领域的术语有运动、实验、试验、行星、宇宙、无限、静止、物体、显微镜、空间、时间、力、轨道、破坏、平衡等,化学领域的术语有元素、化学、原质、分子、个体、循环、水、火、结晶、成分、瓦斯、化学工业、化合物、调和、分解等,这些术语在各自语篇中有术语点的分布、术语链的牵连、术语面的交织,于《新青年》整体而言可形成跨学科的网络系统,由此,置身于术语群落的“赛先生”跃然纸上。
![]()
意义:助推学科建设和科学传播
无疑,《新青年》科技术语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在理论层面,其成果可积极助推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术语学、语用学的学科建设。立足《新青年》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语境,系统地穷尽式考察《新青年》科技术语,全面研究其产生、迻译、变异、认知和解释等,可为相关学科建设提供独特思想、方法、材料等。
比如,关于科技术语的义理、考据和辞章研究,有助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科技史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科技术语的义理,与概念理据和观念直接相关;关于科技术语的考据,必然涉及术语的溯源,“自带”学术史价值;代表性术语的辞章研究,必然有助于对术语的深入了解和广泛传播。以上所举“进化”“新陈代谢”等科技术语在文学类文本中被较为广泛地运用,助推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视野拓展以及创作方法的科学化和多元化。此外,跨域或转域术语所承载的观念和符号还直接助力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转型的形塑。代表性科技术语,作为学科关键词,如上述物理学和化学术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相应学科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概念史意义。由于术语是学术话语不可或缺的基本单元,对其的研究亦可为相关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资源。
![]()
在实践层面,《新青年》科技术语研究有利于科学传播。全面汇释和系统研究《新青年》科技术语,可以更深入准确地解读《新青年》,在报刊编辑、科学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据统计,《新青年》中“科学”共出现913次,对“科学”等高频科技术语的有效认知,必定促进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思想传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此外,由于《新青年》科技术语几乎“与生俱来”地带有跨学科性,系统研究《新青年》科技术语能够对当今“新文科”建设产生重要启示。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68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