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利浦,正在从伟大沦为平庸。
最近,有读者反映跨国巨头飞利浦的很多产品是贴牌的。笔者查询了相关信息后发现,飞利浦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由代工厂生产,部分品类甚至已授权给了其他企业。换言之,拿到授权的企业,可以直接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贴上飞利浦的牌子。作为国人熟知的国际品牌,飞利浦一度是高档进口、质量保证的代名词。然而曾经的跨国巨头,如今为何沦为“贴牌大王”?
越干越小
1891年,飞利浦在荷兰创立,靠生产碳丝灯泡起家,成为欧洲最大的碳丝灯泡生产商之一。此后,飞利浦不断拓展产品线。
1927年生产收音机,1939年推出电动剃须刀,1949年销售电视,1963年推出小型盒式磁带,1982年推出吐司机,1994年推出咖啡机,1997年与索尼公司合作推出 DVD(数字激光视盘),2018年推出空气炸锅……从来没有一个企业像飞利浦这样,推出如此多的家电。因此,飞利浦被称为“小家电之王”。
飞利浦的创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在多个行业树立了技术标杆,持续推动社会进步。
1996年,飞利浦的营收高达401.4亿美元,位列财富500强排行榜第53名,成为在多个细分工业领域都领先世界的巨无霸企业。这是飞利浦的高光时刻。但此后,飞利浦的营收逐渐缩减,在财富500强的排名也节节败退。2018年,飞利浦的营收为 280.7亿美元,仅为1996年的70%,排名也下滑到第423名。2019年,彻底跌出了榜单。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飞利浦的营收为 194.93亿美元,还不到1996年的一半。
创业百年,飞利浦的营收越来越少,是经营不善所致吗?
是,也不是。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拆解一下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说起半导体,很多人都会想到光刻机巨头荷兰 ASML公司。其实 ASML公司是飞利浦孵化的。受益于技术积累,飞利浦早年的实验室,为半导体技术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飞利浦成立半导体事业部,正式进入半导体领域。
20世纪70年代,飞利浦收购美国硅谷集成电路公司西尼蒂斯(Signetics),成为当时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厂商。
1984年,飞利浦将其光刻技术部门与半导体设备公司 ASM International合并,成立了 ASML,双方各持50%的股份。可以说,ASML脱胎于飞利浦的技术部门,后者在光刻领域的核心技术积累,成为ASML的关键优势。
1988年,在 ASM International撤资后,飞利浦增持至100%的股份。
1995年,ASML登陆纳斯达克,飞利浦开始减持股权,最终完全退出。
此外,大名鼎鼎的半导体巨头恩智浦最初也是飞利浦的一部分,2006年拆分出来,独立成半导体公司 。
今年1月,飞利浦又出售了旗下的半导体子公司Xiver。仅半导体业务板块,飞利浦就出售了3家公司。ASML在2024年的营收高达 305.72亿美元,恩智浦的营收高达126.14亿美元,加起来超过431亿美元,已是飞利浦营收的2倍。从这个角度看,飞利浦的规模越来越小,直接原因是拆分甩卖了大量的业务。
拆分业务
为了验证这个论点,我们再来看飞利浦还拆分了哪些业务。
2004年,飞利浦以 3.58亿美元将 PC(个人计算机)显示器业务出售给冠捷科技。2006年,飞利浦把移动电话业务卖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2010年,飞利浦将中国区的电视机销售、配送及采购等业务外包给冠捷科技。2014年,飞利浦将 LED(发光二极管)业务和通用照明业务整合组成独立公司飞利浦照明,又把 LED芯片制造和汽车照明业务,合并成一家名为亮锐的公司。2016年,飞利浦将亮锐 80.1%的股份卖给阿波罗旗下基金。2018年,飞利浦照明正式更名为昕诺飞,彻底与飞利浦分家,开始了独立运营。
前文说过,飞利浦是靠生产碳丝灯泡起家的。照明业务,堪称飞利浦发家的根基。谁能想到,飞利浦连自己的老本行都舍得砍掉。
昕诺飞在2024年的总销售额为67亿美元,规模也不算小。
以上还只是一部分业务,面对剩下的家电业务,飞利浦的选择分以下几种:
一是产品出售。
2021年,飞利浦宣布以37亿欧元将其家用电器业务出售给亚洲最大私募基金高瓴资本,加上为期15年的品牌授权净现值7亿欧元,总交易额达4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近350亿元。
飞利浦不仅将挂烫机、电熨斗、吸尘器、咖啡机、空气炸锅等厨房小家电以及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卖给了高瓴资本,还附带卖掉了15年的品牌授权。这意味着,市面上的飞利浦牌挂烫机、电熨斗等小家电,已经和飞利浦没有直接关系了。
二是品牌授权。
最典型的是空调,飞利浦经营百年内从未自行研发生产过空调。
2018年,飞利浦将品牌授权给中国企业恩博力电器,由后者生产、运营,飞利浦空调这才得以进入中国市场。飞利浦空调,是典型的贴牌产品。公开资料显示,恩博力电器拿到了长达10年的续签合作协议,还获得了出口的权益。也就说,贴牌飞利浦空调,不仅能在中国市场卖,还能出口海外市场。
三是自持品牌。
剩下的剃须刀和电动牙刷等少数品类,飞利浦没有拆分、售卖,而是自己持有。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中国官方权威的产品认证机构,其官方网站提供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检验检测等服务,也是公众查询认证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查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网站,我们能够透过商标,看到产品背后的权属关系。据了解,飞利浦空调的生产厂、制造商、申请人都是恩博力电器,这表明,恩博力电器拿到了飞利浦空调的品牌授权,自行组织生产。
飞利浦净饮机的生产厂是绍兴摩纳净水科技,制造商、申请人是上海水护盾健康,上海水护盾健康是德尔玛的子公司,也就是品牌获得方,绍兴摩纳净水科技是德尔玛的代工厂。也就是说,你买到的飞利浦净饮机,其实是飞利浦授权给德尔玛,德尔玛交给上海水护盾健康,上海水护盾健康让绍兴摩纳净水科技代工的。
回看飞利浦的百年历史,其业务要么被拆分,要么被售卖,规模越来越小也就不足为奇了。
沦为平庸
飞利浦,为何要不停地拆分业务?
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飞利浦半导体业务遭受重创,年亏损超10亿欧元。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业务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飞利浦下决心大幅调整战略重点,剥离半导体业务,将重心从半导体和电子硬件领域转向医疗保健、消费品和照明等高增长行业。
尽管飞利浦在照明行业拥有知名品牌和较高市场占有率,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LED照明行业的利润率下降,长期处于10%以下。家电市场同样如此,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盈利能力受到影响。于是,照明、家电业务先后成为被拆分的对象。最终,飞利浦保留的除了门槛较高的医疗保健部门,就是电动牙刷、剃须刀、直发器等高附加值产品。
由此可见,飞利浦不断拆分业务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聚焦核心业务的过程。
飞利浦根据市场环境、行业周期以及自身情况,不断调整业务板块,将更多资源集中于医疗保健等高利润、高技术门槛的业务,实现业务聚焦,提高企业价值。
那么,该如何评价飞利浦这一策略呢?
以得失视角观察,通过不断拆分业务,飞利浦获得了巨大的现金收益,并将其用于核心业务的研发。但飞利浦也错失了半导体行业发展红利,以及规模化研发与生产的协同优势。
虽然短期有收益,但长期损失大。飞利浦,正在从伟大沦为平庸。特别是飞利浦因授权而导致的贴牌泛滥,有可能损害其品牌形象。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界定代工与贴牌的概念。
不久前,“娃哈哈客服回应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有网友发视频称,买到的娃哈哈纯净水是由今麦郎生产的。有人留言评论道,娃哈哈在搞贴牌。其实,娃哈哈是在代工,并非贴牌。
代工与贴牌的关键区别,在于代工方的参与程度。如果品牌方负责设计与研发,只是让代工方生产,那就是代工。如果品牌方只是贴个牌子,剩下的让代工方设计、研发、生产,那就是贴牌。
代工用得好,既能利用代工厂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又能保持品牌溢价和技术壁垒,还能确保产品的品质,从而实现品牌商、代工厂、消费者的多赢。
飞利浦未曾拆分出去的吹风机、直发器等产品,也是代工的。据了解,飞利浦自持品牌的直发器,由月立集团、雷泰电器等企业代工。只要品牌方深度参与研发与生产,代工的产品质量就不会差。如果贴牌产品完全由代工方设计生产,那质量就不好把控了。
请注意,即便是贴牌,品牌的使用依然由品牌方掌控。反观飞利浦,直接将品牌授权给其他企业,由后者生产并贴牌。这已不是简单的贴牌,而是品牌授权。消费者基于对飞利浦品牌的信任溢价购买产品,但实际产品与飞利浦已无直接关联,因而也无法获得相应的品质与服务保证。
若被授权方为压缩成本降低生产标准,消费者将直接感知到品质落差,会大大损害飞利浦的品牌形象。飞利浦“甩手掌柜”式的品牌授权模式,短期可获得收益,长期下去将导致其“品牌空心化”,动摇企业发展的根基。没有技术创新与产品品质支撑的飞利浦,还是原来的那个飞利浦吗?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赵艳丽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